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城区不再现“城市看海”;到2035年,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能力与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
治理城市内涝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既是重大民生工程,更是重大发展工程。近些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城市内涝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自然调蓄空间不足、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应急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以致近些年来,主汛期“城市看海”现象轮番上演。
虽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老城市区地下管网系统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维修,导致不堪重负;有城市快速或过度扩张建设导致水泥硬化面日益增大,不仅阻碍了雨水下渗的过程,也使得城市自我调节能力空前下降,自然生态受到破坏;特别是少数城市片面地追求“高大上”而出现的突飞猛进发展,造成一些湖泊被填埋,河道改为马路,更加重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尤其一旦遭遇持续强降雨,雨水难以渗入地下,又无处可排,“年年看海”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现实。
我们常说:“外修于行,内修于心”。其实,对于一座城市来讲也是如此。一座城市想要跻身“城市”之列,除了要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人居等方面做到地上的光鲜繁华之外,埋藏在地下的那些鲜为人知、默默无闻但是却像人体的肠道一样、时时刻刻在为城市排忧解难的下水道等管廊系统,才标志着一个城市真正的实力、潜力和包容力。正如有所比喻的:城市就像人一样,一方面要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品位,不能按照同一种标准去规划、一味追求“高大上”。
另一方面要注重品质,不能盲目地追求华丽的外表。也就是说,不能热衷于“地上工程”而忽视“地下工程”;不能只重视“面子工程”而忽视具有重要功能的“里子工程”;只有树立“上下并重”的政绩观,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里子”“面子”一起综合施策、重点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如果依旧“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只管建、不管修”,那么,一场大雨冲刷掉的就不仅仅是城市目之所及的“面子”,而是决定城市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里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治水大业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造福民众的系统工程,亦需要上下齐心协力而求索。更何况城市建设不仅是一个生态系统,更是一个立体循环体系,理应“里子”“面子”、地上地下一同规划,一同建设。这就需要我们城市管理者、建设者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境界,在规划城市发展时,落实城市建设时,要多从百姓的需求出发,多考虑些“里子工程”,少建设些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只有广大市民真切体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才可能让城市被每个市民所认同,并成为每个市民的精神归属。
- 切实防范中小河流洪水和城市内涝(防汛救灾全力以赴)
- #家住长三角#昔日城市阴暗角变身景观园 无锡海绵公园强力“吸水”防内涝
- 内涝终成记忆 合肥小区这样破解“看海”难题
- 【防汛科普】遇到城市内涝 避开低洼危险区、寻找生命制高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