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电视剧《小舍得》中,一场场“鸡娃”大戏引发热议。孩子两岁就要开始学英语吗?童年过于快乐,未来很难成功?其实,鸡娃背后是焦虑的家长,家长该如何走出鸡娃焦虑?重新定义优秀、拥抱不确定性、培养孩子兴趣、学会适当放手、爸妈共同分担、歇一下平复情绪……
从重点小学到重点初中再到重点高中,教育竞争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续谱,“鸡娃”一刻也不敢怠慢停歇,直到孩子考上好大学为止。为了让孩子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不少父母千方百计地激励和鞭策孩子,希望孩子成为聪明好学肯吃苦的好孩子,实现直线式上升。为了达到目标,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快乐都成为可以放弃和牺牲的东西;踢球本是一种正当的利益诉求,却成为《小舍得》剧中和现实世界中不少孩子的奢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渴望孩子的人生道路没有曲折坎坷,永远直线上升“争上游”,只能赢不能输。忽略孩子的差异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而是简单片面地“以分数论英雄”,“鸡娃”不仅会导致孩子们人性的压抑,也会导致教育的浮躁与功利。为了让子女实现“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的直线型人生,家长们通常不敢掉以轻心。
家长们也会相互影响和感染,导致“鸡娃”愈演愈烈。不论是“父母学霸孩子学渣”,还是“宁可欠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意看到他们卑微的成年”,抑或“别人家的孩子”,一些父母身不由己、欲罢不能地参与“鸡娃”,说到底在于他们存在一种“流动的恐惧”。
波兰社会学家鲍曼提出了“流动的现代性”一词,用以描述在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里,个人失去了其脚下的根基,失去了可以作为参照的凭借。“流动的生活,也是流动的恐惧,人们害怕跟不上潮流,害怕措手不及,以至于生活中充满了难以纾解的焦虑。”害怕孩子们跟不上潮流掉队、害怕孩子们在教育竞争中被淘汰,让一些家长变得狠心与决绝起来,在“鸡娃”的道路上绝尘狼奔。
“鸡娃”的背后,有一个潜在的逻辑,即只要孩子够努力够拼搏够坚持,就一定可以像永不弯曲的直线一般不断地上升,直到实现众人眼中的成功。可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流动是多元的,既有直线上升的,也有水平流动的,还有曲折反复的,甚至有断崖式下降的……在一个人人渴望“争上游”的社会中,对“直线型人生”的极致追求本来就是不合理的甚至不符合常识的。
正是因为社会流动充满不确定性,对成功的渴望和对失败的恐惧导致一些家长渴望孩子少走弯路,渴望通过升学这一渠道来实现“直线型人生”。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平庸与普通,不愿意孩子在社会流动中“向下滑”,不愿意孩子遭受挫折失败,驱使家长们为了“鸡娃”不择手段,让自己和孩子都成为“鸡娃”的受害者。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