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很多媒体的报道中,浙江兰溪一名年近90岁老人的爱心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他叫姚宝熙,2004年以“木寸”的名字向家乡捐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2008年开始设立“木寸”助学专项资金,13年来资助了816名学子。据统计,他累计捐赠了1000多万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省吃俭用,穿20元一双的布鞋,一根皮带修修补补快20年了都不舍得换。
“木寸”二字别有深意。在“木寸奖助学金”的介绍中提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寸木,虽微小,但却可成钉而成大厦”,这正是“木寸”老先生的初心。因此,“木寸”不仅是老人为自己取的一个别名,其实也蕴含着老人对慈善、对做好事的一种观念,他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种观念。
累计捐赠1000多万元,不是小数目。之所以捐赠了这么多,恰恰在于老人一点一滴的爱心积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人坚持不懈地捐赠,一年一年地付出,汇聚成了爱的汪洋大海。老人年近90岁,到了这个年纪,名和利早成浮云。老人坚持捐赠无非是真心想做一件好事并想尽力把做好事进行到底,这种纯粹十分可贵,也令人肃然起敬。
有句话说得好: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笔者以为,更难的是,一直做好事,既不为名也不为利,而纯粹为了做好事本身。这是一种常人很难达到的境界。因此,“木寸”老人是把做好事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的日积月累,他的不懈努力,不仅仅体现在累计捐出1000多万元上,也标注了一种道德的高度,演绎了一种生命的宽度。
今年1月,“木寸”老人入选浙江省助人为乐好人榜。老人不愿留名,但社会记住了他,这是对老人的感恩,也是对更多凡人善举的激励。我们不能让无私做好事的人泯然众人矣,也许他们并不在乎是否被记住、被褒奖,但是这种铭记和褒奖,传递出的是社会的价值观,那就是凡人善举很可贵、应提倡,凡人善举值得所有人学习和践行。
有网友说,如若不是媒体报道,他仍只知道老人的名字叫“木寸”。在浙江,像“木寸”老人这样的捐款者并不少。比如,有个署名“顺其自然”的爱心人士从1999年开始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还有个化名“金粟缘人”的爱心人士向嘉兴市海盐县慈善总会捐赠数百万元。正是这无言的大爱、无声的善举,有力叩击着人心,营造了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也提示我们每个人,做好事并不难,去做就够了;做好事也很难,难就难在持之以恒地去做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