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记者揭露的论文买降重服务事件冲入大众视野,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也实时地击中了毕业季被查重率折磨的同学的痛点。
固定的重复率让既要保证论文质量又担心引用过多影响查重的同学陷入困境。与此同时,五花八门的降重软件倒是让投巧者有了可乘之机。杜绝抄袭,保证学术圈的澄净自然是不可撼动的底线,但过于死板的查重机制又是否真的有益于学术论文的质量?过分要求低重率又是否有学术意义?高昂的查重收费以及衍生的“一键降重”等乱象又是否能得到整改?
“查重率”是困住高校学生的数字困境。本科毕业论文查重一般要求是30%以内,有的学校要求是20%以内,硕士论文查重一般要求是15%左右。显然,这样死板的硬性要求并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于某些学科,特别是文科专业而言,很多研究是不得不依附前人的研究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大量引用前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取得些许成果,这是进阶的基础也是必然。但查重率的硬性规定却反对这种“必然”,这种情况下,论文往往会牺牲一定的可读性。冗余的话语,别扭的词汇很多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以牺牲可读性,以查重率至上的论文真的达到了学术培养的目的了吗?
“查重率”背后是为了论文而论文的学术窘境。根据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培养计划指导意见,我们要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学术研究的目的也要满足这一需求,积极洞察社会需要,为社会进步,人民服务提供理论的支持。但目前来看,“论文至上”的学术环境显然与学术培养的最终目的相互矛盾。
据笔者了解,现在论文查重的权威软件动辄就要几百元,不太出名的查重软件也要几十元,因为相对低廉的价格,这些软件一般是学生的首选。迫于毕业的紧迫任务,“一键降重”这种“高效”的方式成了不少同学的选择。然而这种所谓的降重不过是将原来的句子换一种叙述方式,这也怪不得学生自嘲自己的论文是学术垃圾。
“一键降重”“人工降重”的不规范行为是投巧者利用学生急于毕业的心理谋取私利,但究其根本是被查重机制困住的高校学生的无奈。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反对“唯论文至上”的呼声已然兴起,还困在“查重”怪圈的刻板操作更显不当。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