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有网友爆料称,上海某景区内一母亲带双胞胎儿子进女厕,其中一男童在隔间外挨个弯腰偷瞄。随后,该网友发现双胞胎男童的父亲实际上也在景区内。该网友向游客中心反映,对方表示会加强管理。
男童进入女厕,遇到的不仅有成年女性,还有女童。一方面这不利于男童隐私意识、性别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女厕中女童权益的保护。要解决这一尴尬,从根本上说还是加快第三卫生间的建设,而在第三卫生间不足的情况下,则需要多一些互助行为。
近年来,第三卫生间逐步增加,但主要还是局限于大都市的中心地带或4A以上景区。即使在上海这种经济发达、人文关怀程度很高的城市,2017年,上海发布新版《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规定四类场所的公厕内应设置第三卫生间,但直到2018年,上海公厕第三卫生间的配置比例还是仅为14%。这需要相关部门除了按照标准建设第三卫生间外,不妨再有一些过度措施,比如,像街头的移动公厕那样,弄一个这样的第三卫生间。现在厂家都成型批发,网上的价格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不管是商家还是政府,都不算多大的负担。
就互助行为而言,这一点更该多多强调。不管是法律的完善、服务的完善还是设施的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只强调外在条件必须完美,而不考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低效的。现实中不少矛盾纠纷升级,就在于人们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在没有第三卫生间的情况下,一是确保各有一名男女保洁员在巡回服务,可以帮助家长带孩子如厕。二是大家互相帮助,带男童的妈妈可以请求自己看起来可以信赖的男士帮助。不可能所有顾客都拒绝这样的请求。而更多的情况是,被请求援助的人也因此觉得助人为乐。
事实上,除了女厕,在女性专用的泳池淋浴间、更衣室、澡堂等空间中,也时常会出现一些男童的身影。这更加说明互助的重要性。生活中固然有一些陌生人的违法行为带来不安全不方便问题,但是人们往往把这种不安全感夸大了,陌生人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信赖感。在社区,为某件事请求邻居帮助可能仅仅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但自己独立去完成可能要几个小时,但大多数人还是这样事倍功半。在公共场所,如果你不穿个志愿者的马甲,想助人为乐甚至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解决的客观难题,却不得不通过加大投资的办法或加大不方便的办法来解决,这使得我们的公共服务不得不增加成本,也就让有限的钱不能办更多的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