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安徽霍邱,40岁的男子杨国军参加高考,引起关注。据霍邱县广播电视台报道,他这么做是因为教育儿子时却被质疑没资格,还被反问“你有能力你学点文化,你咋考不上大学”。颇具戏剧性效果的“老杨赶考”受到众多网友点赞并不意外,被孩子这么“噎”且“噎”得很难受的父亲多了去了,但很少有人敢“偏向虎山行”。据此,网友多认为杨国军父爱如山,是有担当的父亲,但也有网友认为他没有必要这么做。
有没有必要,一看“疗效”,二看“资格”。假如做父亲的既能用这个“苦肉计”让孩子幡然醒悟,又能“金榜题名”,拿到大学的入学资格,那真的是佳话一桩。当然,如果一时没有什么效果,也不能武断地说他这么做是胡闹。教育是长久之计,靠的是日积月累。何况,只要符合报名条件,谁都可以参加高考,谁都不能剥夺一个父亲的“高考入场券”。
理性而言,这样的“赶考教儿”计,不太具有可复制性。一来,各人面对的教儿情景和背景不同,就算做父亲的能考上“清北”,做孩子的也可能不为所动,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二来,不是所有的家长都适合“赶考”——例如,一个只有初小文化的父亲去拼力赶考,那就是对自己缺乏精确评估。
但我们的确可以从这件事中得到某种有益的启示:当家长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与其对孩子采取霸蛮、强扭的做法,不如换一种思路,从自身打开“突破口”。正如杨国军所言,作为一个父亲,他要提高自身的素养水平,要做到言传身教。这话颇有水准,杨绛先生也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她和钱钟书先生就是以“言传身教术”把女儿钱瑗培养成为一名知名学者的。
言传身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关键就在于“言传身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要付出,令很多家长“累觉不爱”。
一次听某高中校长在大会上说:很多家长一边抡着大棒训斥孩子不好好读书,一边却自个儿“歌舞升平”,成天麻将和手机不离手,啥书都不看。“你们这样的表现,如何让孩子信服?”校长所指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可叹一些家长还不自知、不反思,一味在孩子身上找毛病,只能让家庭教育步入误区、打上死结。
家长在教育意识上应该有所醒悟,认识到责任担当的重要性,从现在开始,在言传身教方面多加考量,多动脑筋。一味埋怨孩子,甚至拿自己当年和孩子的当下做对比,这不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老杨赶考”之所以引发那么多网民的关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为“言传身教”树立了一个典型。
- 职业资格考试向外籍人员开放值得点赞
- 自动挡汽车考试项目“瘦身”
- 这条连接长三角的南北大通道“考试”合格 钱江通道北接线6月将通车
- #新闻早壹点#教育部:禁止学校公开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 但家长可知学生成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