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游戏,大概是让全世界家长都脑壳疼的难题:为什么孩子总是抱着手机不肯放下?为什么孩子总是沉迷网络不与外界交流?
为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国家新闻出版署近日发布重磅通知。通知要求:今后,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开学之初,这个规定来得及时。限定游戏时间为周五至周日每天1小时,且必须是晚上8点至9点时段,算得上是国家对网游管理最严的一次!这意味着从此以后,全国中小学生玩游戏的时间被牢牢控制住了。
根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62.5%的未成年人网民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其中玩手机游戏的比例为56.4%。尤其到了暑假,网络游戏玩家相对平时会增加20%左右,8月底游戏在线人数则会达到一年的峰值,而未成年人是其中的绝对主力。
近年来,“网瘾”一直是家庭教育中最令家长困惑的几大难题之一。一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导致视力下降,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损害身心健康。有的孩子偷刷家长银行卡、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开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限制和管控,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网络时代的“民心之痛”。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为了守护每一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出台政策,各平台也推出青少年模式,游戏企业对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的设置,也愈加严格和具体。但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信息等问题仍然是监管盲点。
不断收紧的防沉迷系统,从社会到平台齐抓共管,堵住多方漏洞。这次,锁定时间的防沉迷新规,对家长也提出了要求:网游本身无法识别玩家是不是孩子,这就需要家长加强监管,别让自己的身份信息被孩子冒用。家长尤其不能为了图省事,扔给孩子一部手机让他(她)自己玩,长此以往,寂寞少年只能与手机交朋友。
必须看到,每一个网瘾少年背后的心理诉求,都是在呼唤爱。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报道,杭州七院三年收治了近百例网瘾少年,大多数来自功能失调的家庭。游戏上瘾,是因为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少陪伴,故而在虚拟世界中寻找与他人的联结,这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对沟通与交流的刚性需求。
为了让孩子“戒”游戏,家长要给予更多的陪伴。与其每日为了孩子远离游戏而“斗智斗勇”,不如多带孩子出去走走,亲近大自然,或者锻炼身体、学习艺术,参加更多有益的活动。唯此,孩子才能拥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