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考古发掘,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得到实证,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不断被揭示,丰富和深化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百年考古取得的丰硕成果,夯实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从百年考古中聆听时代足音、激扬文化自信,我们就能汇聚起澎湃向上的强大动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1921年仰韶村遗址考古发掘并命名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为开端,我国现代考古学已经走过百年历程。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栉风沐雨、青灯黄卷,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和发掘,推动我国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广汉三星堆……科学的考古发掘,深刻改变了国人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也向世界系统、完整地揭示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正是考古,在为我们寻回那关乎历史遗产与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通过考古发掘,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得到实证,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不断被揭示,丰富和深化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良渚申遗、三星堆上新等话题频上热搜,“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供不应求,众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百年考古取得的丰硕成果,夯实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从百年考古中聆听时代足音、激扬文化自信,我们就能汇聚起澎湃向上的强大动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考古学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面对未来”的探路者。100年来,中国现代考古学懵懂起步,艰辛探索,始终砥砺前行。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面向世界,中国考古学丈量中华五千年文明所走过的路,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探索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游离在国际考古学边缘,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比如,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我国派出30多支考古队赴国外开展合作考古项目,足迹达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多家国外科研机构、博物馆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促进了我国考古人与各国学者的交流,中国考古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出了中国考古学者的贡献。
回望过往,一代代考古人始终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求真致用,诠释文明,薪火相传,奋斗不止,奠定了今天中国考古的辉煌与成就,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不断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重要贡献。放眼当下,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考古学就应当肩负起构建国家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
面向未来,中国考古人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扛起“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重任,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己任,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国从“考古大国”向“考古强国”迈进。
- 东西问·中欧对话 | 马丁·雅克:为什么说中国是“文明型国家”的成功?
- 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打开新局面(国际论坛)
- 新华国际时评:定心丸、稳定器、动力源——全球经济阴霾下的中国信心
- 假市场之名 行利己之实——解构美式“市场经济”霸道双标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