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一句谚语生动道出馕在新疆各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在新疆,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特色美食。核桃馕、玫瑰馕、巴旦木馕、芝麻馕……馕的做法很多,口味和形状丰富多样。行走在天山南北,处处可以看到馕的身影,大大小小的馕产业园充满活力。作为新疆的一张特色名片,小小的馕饼正逐步成长为托举民生的大产业。
揉面、擀面、扎花、贴馕、取馕……在阿克苏馕产业园巨大的生产大厅里,一个个馕坑有序排列,每个馕坑周边有四五个工作人员紧密配合,上千人同时打馕的场景颇为壮观。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正是新疆馕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截至今年6月,新疆全区已建成各类馕产业园区60余个、专业生产加工企业500多家、经营性馕坑超3万个。同时,馕产业在吸纳就业、助力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前全区有10万余户家庭通过打馕实现脱贫致富。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企业数量从少到多、产业规模从小到大,蝶变的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不断凸显。
馕产业的发展,显示出挖掘传统行业新增长点的巨大潜力。过去,烤馕生产者分布在新疆的大街小巷,生产较为分散、成本较高、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差。打馕合作社、馕产业园的建立,为打馕师提供场地、设备、原料、订单等,更先进的设备、更牢靠的保障、更稳定的客源,让他们能够以更低的劳动强度,获得更多的收益。不仅如此,馕产业与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当地探索出“工业+文化+旅游”等新路径,为打造品牌、延长产业链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创新发展模式、加速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就能焕发活力。
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是关键。实现传统行业的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反映了当地民众的诉求。有迁入产业园的打馕师说,电气化的馕坑只需要10多分钟就能达到以前土馕坑烧1个多小时的温度,不用天不亮就起来烧柴烧煤。从曾经的下挖式馕坑、土馕坑到现在的电馕坑、天然气馕坑,从冒着青烟的小作坊式生产到可以观光旅游的生产车间,馕产业的绿色发展,在解决传统馕坑污染环境、温度难控等问题的同时,让打馕工人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工作环境。严格的卫生标准、规范的打馕流程、稳定的研发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馕的品质。
产业为基,富民为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不断壮大的馕产业,为新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写下生动注脚。进一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让一张张喷香扑鼻的馕饼成为致富增收的“金饼”、一排排硕果累累的果树成为当地农民的“摇钱树”、壮美的自然风光和别具魅力的民俗文化进入游客的“打卡清单”,就一定能凝聚发展合力、形成集聚效应,开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