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的作业App,暂时下线。整改到位并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方可恢复备案;未通过审核的,撤销备案。
有不少家长使用这类App来辅导孩子学习,也有不少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过它。那么,该怎么理解这项举措呢?
克服惰性,深度思考更有效
本报评论员高路:“拍照搜题”类App之所以引起争议,是因为不少学生通过它把学习过程简化为捷径。可是,学习不该走这条捷径,学习过程是一个思考过程,通过思考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点来解题,才能知道“为什么”的答案,才会豁然开朗。
拍照搜题,很容易把这个过程过滤掉。别人告诉你这道题该怎么做,跟自己想出来是完全不一样的,显然后者才是对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容易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若实在解不出来,再问问同学问问老师,时间可能花得久一点,但交流的效果是很好的。
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依赖“拍照搜题”类App的时间长了,就会养成惰性。学生不宜贪图眼前的便利,应克服依赖心理,在深度思考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工具无所谓对错,错的是使用它的人
本报评论员陈江:“拍照搜题”类App下线,有人欢喜有人愁。
有些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看不懂孩子的作业,特别是中学阶段的功课,估计相当一部分家长没有能力辅导。有了“拍照搜题”,孩子作业中家长不会的题,就可以通过它来对照检查,方便快捷。如果这些应用都停了,有些家长检查孩子作业,估计会挺头疼的。对于这类家长,“拍照搜题”类App其实是非常实用的工具。
一个孩子依赖“拍照搜题”类App,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思维惰性,说到底是错误使用了它。事实上,工具本身无所谓对错,错的是使用它的人。
这类App变相加压,有悖“双减”之嫌
本报评论员项向荣:教育部门暂停“拍照搜题”类App,实质是“双减”举措再次加码。
“拍照搜题”类App,过去依托繁重的课业而生,成为部分学生与家长解决“题山题海”的捷径。随着“双减”落地,原先野蛮生长的学科培训被规范,众多家长不得已将孩子校外学科培训的阵地转到了线上,而“拍照搜题”类App也是线上补课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变相增加了学生们的功课压力。
对于“双减”,有关部门正在下一盘大棋,效果值得期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