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有关机构发布《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报告(2021)》。报告显示,去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96315热线共受理有关直播带货消费者投诉2026件,比2020年受理投诉数量1021件增加了98.43%,引发关注。(3月4日《工人日报》)
《报告》指出,消费者吐槽的问题集中在产品质量、虚假宣传、价格误导、诱导场外交易、退换货、发货慢以及销售违禁商品等7方面。其中,涉及产品质量问题的占32.35%,虚假宣传的占31.64%,价格误导的占30.21%。可以看出,产品质量、虚假宣传、价格误导等问题最为突出。
作为一种新型互联网消费模式,直播带货具有模式新、互动强、流量大等特点,可以提升消费者体验,有效促进了数字经济发展。但近年高歌猛进的同时,直播带货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不时有平台主播带货“翻车”,消费者屡屡被带“沟里”,权益受损,吐槽不断,舆论哗然。
综合媒体报道分析,上述《报告》指出北京直播带货行业存在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各地表现大同小异。有些网络主播,利用社会各界对数字经济发展较为宽容以及监管政策相对滞后的现状,追求利益最大化,枉顾基本商业伦理,为诱导消费者“买买买”,不惜夸大宣传、售卖假货、恶意刷单、以次充好。而一些直播平台追求流量至上,对此“睁一眼闭一只眼”,带来的消费投诉难计其数,令直播带货表面光鲜背后,难掩“一地鸡毛”。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直播电商用户规模达3.88亿人,占整体网民近四成,近三分之二的用户观看直播后做出购买行为,预计2021年直播带货市场规模将接近两万亿元。最新权威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1%,增速明显高于线下消费。直播带货,可谓货如轮转,前景诱人。
两年来,为了规范直播带货等网络营销行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先后出台《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为直播营销活动从业者明确了行为红线,给参与直播活动的各主体戴上“紧箍咒”。这些针极具对性的行政法规,为直播营销打上了“法律补丁”。
不过,从消费者体验和相关舆情分析,相关法规的有效落地仍有不小差距,如何压实平台责任、约束主播言行、加大惩罚力度、创新监管手段、降低消费维权成本、完善售后服务,进而让主播们自觉带上“诚信锦囊”进直播间,考验着监管部门的执行力,事关网络直播营销行业健康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 是新兴职业还是不务正业 毕业生做带货主播,行不行?
- 主播们注意了!直播带货要严守这些规矩→
- 互联网营销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来了!带货主播成正式工种
- 100个样本中33个涉存违法违规问题 直播带货要过品质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