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之后,天气转暖,全国各地相继开启春耕模式,浙江田野阡陌间的忙碌身影、关于春耕备耕的报道成为各大媒体上的一抹亮色。说是亮色,不仅仅是因为春和景明、万物复苏的画面富有生机,更是因为全省各地一边严守疫情防控底线,一边扎实推进春季农业生产,令人放心。一手“撑伞”一手干活、不松防疫不误农时的努力,也给与病毒鏖战的人们带来信心与斗志。
浙江这幅春耕图,别有深意。“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的重要性有特别深的体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不是选择项,而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今年,浙江将落实最严格的粮食安全责任制,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510.1万亩、总产量123亿斤的目标。这一背景下,确保农时不误、农民不闲、农田不荒,坚决落实好耕地保护“军令状”,切实守牢耕地红线,推进“非粮化”“非农化”,用“人勤春来早”换取“秋收谷满仓”,确保农业根基更稳、发展底气更足,自然有不一般的意义。
研读今年的春耕报道,会发现另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科技成色更足,数字化春耕成了常态景观。“防汛防台在线”终结“看天种地”,全自动流水线育秧日产一万盘,北斗定位技术指挥无人插秧机水田忙碌,数字化管控系统让一人“玩转”600亩园区管理……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春耕一线,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农民挑上“金扁担”渐渐成为常态,“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逐渐成为现实,“田长在监管、机械田里转、种田能挣钱”已经不再凭新鲜劲抢占新闻头条了。然而,正如一位村党支部书记总结的,“不变的是农田依旧是农田,而且是良田”。科技范儿,保的是粮食安全的底。
奥密克戎“虎视眈眈”之下,要把农活干好,“伞”首先要撑牢。因此,我们看到了农技专家在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答病虫害早期防治等专业问题;农资销售人员通过微信语音指导农民选购,讲解惠农政策,避免农户聚集……这些画面,把农人对土地的坚守、政府对农业的坚守诠释得极为生动。更重要的,如何更好地稳定疫情之下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也是一道护农必答题。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国际局势,更要应时而变,遵循自然规律,以加倍努力和未雨绸缪,换取百姓“米袋子”和“钱袋子”的保障,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万象“耕”新,耕种播下的是新一年的希望,是粮食安全的确定性,是战胜“倒春寒”、重归时律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让人心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