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来,卫生紧急状态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随着疫情的变化,常规的社会秩序不时被打破,临时社会秩序塑造着新的社会习惯,比如出入公共场所测试体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佩戴口罩。假如没有这场疫情,也许就不会出现这些习惯。如果说测试体温和佩戴口罩是出于自利的考虑,大多数人愿意按照规定去行动,核酸检测的自觉性或许就要弱一些。
测体温、戴口罩指向的是个体健康,这是每个人最核心的利益所在,在全社会推广遇到的阻力要小许多。核酸检测指向的是公共卫生安全,需要人们普遍意识到这样的检测不仅仅在为自己,更是在为他人的健康着想,这样,被测者就从内心说服自己,不至于将测试当作额外的负担。
对检测机构来说,核酸检测不仅是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更是一种崇高的社会使命。检测机构应时刻将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让被测者感受到特殊医疗服务的温暖。当被测者和服务机构分别意识到核酸检测与每个人的健康紧密相连,被测者愿意接受测试,服务机构本着科学精神和专业精神服务社会,核酸检测就不仅仅是关乎病毒本身,也在测试着一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如此说来,核酸检测又何尝不是一场看不见的道德测试呢!
道德提供的是行为的“应该”,正是这样的“应该”,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应然的社会景观。要将愿景变作实然的社会画卷,每个人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懂得自律,按照道德的指引去行动和生活。道德话题之所以谈论容易践行难,在于道德“应该”的实质,就是对人性的某种限制。“人性”好比二人世界,里面居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一位姓善另一位姓恶。由善恶结缘组建的“人性之家”看起来相安无事,实际上总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仍拿核酸检测来说,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有之。比如,某女大学生在疫情期间隐瞒行踪不说,为掩人耳目还找室友代做核酸,这样的瞒天过海看似天衣无缝,怎奈上苍主持公道,高烧不退让这个学生的道德测试交了“白卷”,导致数千名同学因这张“白卷”受到牵连。从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个人行为的瑕疵,而是社会道德状况的不乐观。诚实乃立身之本,一个谎言需要更多的谎言要掩饰,每个谎言都是在道德试卷上涂抹白色颜料,这样的试卷虽“白”犹“污”,它们将成为“人性博览馆”的“负面展品”。
在善恶结成的“人性之家”中,恶不缺智商,但缺少智慧生活的能力。核酸检测中的“小聪明”,相信不是上面那名女生的专利,个别检测机构也同样交过不合格的“道德测试卷”。比如,没做核酸的人意外地拿到了检测报告,整整一个月没出过家门的人被测出了阳性……在这类新闻的背后,折射出的就不再是表象的事实,而是科学精神和职业伦理精神的缺失。
核酸检测事关重大,容不得半点的虚假。特别是检测样本数量众多,个别机构的从业者可能觉得有点闪失并无大碍,因为科学领域有所谓“容错率”,客观上给差错留下了立足之地。但是,对差错的宽容并非是无条件的,只有因无法避免的客观原因而存在的差错,才可以获得暂时的“豁免权”。前面提及的不是检测样本差错,而是行为过失之果,这样的过失属于职业伦理的范畴。人为原因造成的问题无异于在职业伦理测试中留下了败笔,无疑将影响到道德测试的成绩。
道德测试跟普通的考试不同,它不会事先告诉被测者正在接受道德体检,与此同时却间接地向全社会“直播”测试的过程,网络舆论场的公共讨论者成为道德测试的“阅卷人”。如果说对核酸检测抱有抵触情绪只是一些人的自利使然,只要把他人的健康当作自己的健康对待,接受测试带来的诸多不便也就可以释然。测试机构的从业者如果把陌生的服务对象当作亲人对待,任何懈怠都可能让亲人受累,他们也就不会轻易怠慢陌生人了。当真正平等对待远距离的人和近距离的人,就不难在“道德测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社会生活须臾离不开道德血液的支持,全民性的社会活动对道德的要求更高。毫无疑问,再没有比核酸检测更能一举两得的事情了,在检测核酸的同时,无形中也帮社会完成了人性的道德测试——测试了被测者对道德准则的认识程度和遵守准则的毅力。康德说,“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在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视为一种普遍的立法的原则”,他也是在向全人类“授课”,用另一种语言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不同的是,康德净化了欲望,告诫人们要一视同仁,因为例外意味着在挖准则的墙脚,如果玷污了欲望的纯洁性,也就失去了可比性,使准则这把“道德尺子”的准星失去指导意义。
道德测试促使人们习惯仰望星空,牢记心中的做人准则。只要心里装着道德准则,我们的行为就经得起任何一种无形的测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