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将陆续发布高考成绩,并启动开展高考志愿填报工作。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深入实施“2022高考护航行动”,并梳理汇总了近年来一些虚假诈骗案例,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防上当受骗:虚假宣传拥有所谓“内部信息”,假冒所谓志愿填报专家身份,咨询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假借咨询服务名义进行诈骗。
高考志愿填报之所以至关重要,在于它对考生的影响深远。表面上看,高考志愿填报只有学校和专业这两个关键信息;实际上,高考志愿填报也是考生对城市、对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在成功焦虑的驱使下,为了打破信息不对称,为了实现“最优化”理性选择,一些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考生和家长,选择了借助外力。
当辅助高考志愿填报成为一种市场需求,有的人就会千方百计从中分一杯羹。为了赢得考生和家长的信任和认同,一些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包装、伪装。不论是宣扬自己有门路、有关系,还是虚构资深专业人士的身份,抑或利用家长 “软肋”进行忽悠和欺骗。
信息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那些只被少数人掌握的“内部信息”更有含金量。只不过,有些“内部信息”只是一种“障眼法”。究其原因,各高校往年录取情况都可以在网上查询到,本年度的考生报考信息处于不断变化、动态调整的过程中。“内部人士”透露相关信息不仅要接受规训和惩罚,其违规传递的信息也会失真、失准,可信度有限,甚至会导致误判。
高考志愿填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百分百保上”“一分不浪费”本质上都是说谎。至于那种假借咨询服务名义进行诈骗的失范行为,更是侵犯考生和家长的权利与尊严。只有多一些风险防范意识,多一些笃定和自持,才能顺利避开“高考志愿填报指导陷阱”。
高考志愿填报要在充分尊重考生自身志向、兴趣和意愿的基础上,充分吸纳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人”才是高考志愿填报的核心和灵魂,没有必要过于依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考生才是高考志愿填报的主角,家长、亲属乃至五花八门的专家切不可反客为主、越俎代庖。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