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批改不随意写“阅”、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近日,省教育厅教研室发布《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10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共涉及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等十门学科。对于作业的具体要求包括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四方面。
小小书包为什么变得沉重?繁多又低质的家庭作业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减负先要从严控家庭作业的数量开刀。此前,各地教育部门已经出台过一系列减作业、减补习、减刷题的措施,效果明显。而“双减”政策并不是简单的一减了之,在“量”减下来的同时,“质”要随之提上去。这次我省发布的指导意见,很多措施正是从提升家庭作业的“质”出发,是“双减”政策的持续深化和提升。
通读指导意见的要求,让人感觉非常具体和详实,实操性也很强。指导意见把家庭作业分成了设计、布置、批改、反馈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形成了一个完整闭环。就拿作业批改来说,明确要求“及时、规范”。“及时”较好理解,那么怎样才算“规范”呢?
指导意见提到,“坚持‘凡布置必批改’原则,必须教师批改,不得要求家长或学生批改。书面作业一般要求对每道题目进行批改,不能只写‘阅’,更不能一次作业只用一个‘√’表示”;“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做个性化批阅,如通过画笑脸、写评语等方式进行激励性评价”等。
在很多人的成长印象里,“阅”和“√”几乎等于批改作业的标准符号。看到它们,大概相当于教和学之间的“验讫”。但是,教育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一个简单的“阅”与“√”,远远无法充分传递“教”对“学”的评价和反馈。学生可能只知道答题对了或者错了,但是对在哪、错在哪?有没有对错之外更多元化的答案?无从知晓。如果老师换一种批改方式,用启发式的语言、个性化的评价传递一种鼓励和认可的态度,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充分发挥作业巩固知识和激励学习的作用。
前段时间,有位95后老师的评语就曾在网上火过一阵。她的一位学生在考试中得到59分,这位老师最后打了60分,还附上评语:“借你一分,下次记得还。”这样的花式评语,比冷冰冰的分数更能鼓励学生,也能更好地体现“教育”二字的本义。
当然,“走心”批改必然会增加老师的工作量。在作业总量减下来的前提下,适当给老师这样的“增负”,其实有助于教学质量和教育效率的提升。在具体落地执行的过程中,也应不拘泥于形式,防止为改而改,变相走形机械操作,反而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让教育更温暖,孩子们就会更精彩。老师“走心”批改作业,学生更会“入脑入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