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别被黑竞赛“割韭菜”

字体:
2023-01-31 08:46:59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陈进红

  每到假期,有些孩子比上学时还忙,忙着参加各种培训或比赛。近期,有人借寒假之机违规举办竞赛活动。比如,某微信群散布大年初六线上举办“希望数学”竞赛的消息。对此,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严肃查处,相关机构已发布没有参与违规举办竞赛的声明。同时,教育部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所有竞赛的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

  尽管这几年教育部门对“减负”三令五申,为治理竞赛热以及培训乱象,让竞赛大幅“瘦身”,还建立了“白名单”制度。这次教育部特别强调,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均属违规举办的竞赛。但为何“黑竞赛”屡禁不绝,家长趋之若鹜?说到底,还是功利心在作怪。

  组织者的套路无外乎就那么三拳两脚:巧言粉饰,虚假宣传,贩卖焦虑。这类“黑竞赛”大多冠以“国”字头,把某些不合规的竞赛伪装成合规优质的项目,炮制“权威性”幻象;有的宣称竞赛中获得名次可在某些招录中享受加分等优惠政策,或有意散布影影绰绰、难以求证的助力升学的“成功案例”,以此提高吸引力;还有的机构则借机开展培训,声称可以输送“种子选手”,趁机变相收费。这些“黑竞赛”组织者紧盯家长相信竞赛名次可以提升升学竞争力这一功利心,生生把“竞赛”办成“生意”。

  打蛇打七寸,整治竞赛乱象须从根上斩断利益输送链条。实际上,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出台相关通知规定,竞赛结果脱钩中小学招生,并连年公布通过审核的竞赛清单。其实只要对照“白名单”,真假“李逵”一目了然。但有些家长却抱着“宁可信其有”“试试也无妨”的心态,一步步走入竞赛培训的骗局中。

  举办竞赛,本意是提升学生发展特长。学有余力,参与竞赛,激发兴趣,可以给后续学习增添动力。但如果家长是出于孩子升学、“奖杯情结”等或功利或虚荣的目的,对各种竞赛活动不计成本参加,不惜重金求奖,最终无疑对“黑竞赛”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不仅对教育生态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违背了竞赛的初衷,对自己孩子也会产生巨大心理压力,不利其长远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规范竞赛赛道是为了孩子“跑得更好”。中小学生家长摆正心态,不再急功近利,自然就不会被“黑竞赛”割了“韭菜”。虚假的“黑竞赛”,“竞”不来真实的未来。给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远比拿一堆无谓的奖牌更重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