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接受采访时,提出一个观点——大学生不要满脑子“央国政”,引起了很多关注。
“央国政”这个词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但很快心领神会:不就是“央企、国企、公务员”嘛。虽然一位体制内官员劝导年轻人不要迷恋体制,不是很有说服力,但是倪委员说出了一个真相:越来越多年轻人把进入体制内作为择业目标。
数据上见分晓——近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年年创新高,2023年近260万人报考,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70:1,最热职位竞争比超过20000:1。有媒体根据清华、北大等12所双一流高校发布的《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统计,发现这些“天之骄子”中,平均四成以上毕业生选择体制内就业,清华大学毕业生中这个比例更是高达69.9%。
为什么?因为体制内工作“香不香”,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观察和结论。
站在年轻人的角度看,近几年受疫情影响,工作不好找,高校毕业生规模屡创新高,每一年都称“史上最难毕业季”,就业市场上学历“内卷”越来越严重,“毕业即失业”的压力下,很多毕业生认为“考公上岸”可以多一个选择,解决“有”和“无”的矛盾。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进入“央国政”则是为了解决“好”和“更好”的矛盾,尤其这些年“996福报”、花式裁员等话题,让互联网“大厂”的光环逐渐褪去,年轻人对何谓一份好工作开始了重新思考,“央国政”的岗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老一辈人施加的压力等等,都是影响年轻人择业观的因素。
年轻人的择业观,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就像倪委员说的,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的问题”。十多年前,日本年轻人也热衷考公,现在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和公务员职业环境的变化,反而出现了“辞职潮”。
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择业观单一当然是有害的,应该警惕,但仅仅把矛头指向年轻人,不客观也不厚道。简单归因、一味批评可能很“过瘾”,却很难说到年轻人心坎儿里,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必须直面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源,才可能真正扭转趋势。
就眼前来说,加速经济复苏,稳企稳岗,让社会活力回归,是最重要的一环。前几年,不少行业都面临自己的困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劲头没有以往那么足,现在复苏脚步加快,岗位供给充分,各种积极信号释放,创业的试错成本回归正常阈值,相信“央国政”热会有自然消退的过程。
当然,哪怕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年轻人确实也必须想清楚、搞明白:“央国政”不是解决所有人生难题的“灵丹妙药”,更不是“躺平”“摸鱼”之选,不要让一时的逃避遮蔽了理想主义的光环。海明威说:“假如你曾去过巴黎,这辈子巴黎都会在你左右。”年轻时候看过的风景走过的路、完成的挑战创下的业,统统都会变成别人拿不走的财富,成就自己的人生。无论去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多听听内心的声音,永远热血沸腾地去干事创业,至于其他,任人评说罢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