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第三方测评” 不能沦为一桩生意

字体:
2023-03-22 08:47:17 来源: 嘉兴日报 陈广江

  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的“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市场上“第三方测评”账号众多,具备法人背景的账号仅占比23.4%,准入门槛低。测评方法和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涉嫌“以商养测”及“以测养商”。

  一提到“第三方”,人们首先会想到“独立”“客观”“公正”等关键词。顾名思义,“第三方测评”应与交易双方无利益牵连,如此才能保持独立性,作出公正、科学和专业的评测。

  但事实上,这些活跃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给消费者“种草”“拔草”的“第三方测评”,有不少名不副实,不仅起不到提供消费参考、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在“买前看测评”已成消费习惯的情况下,谁来“测评”野蛮生长的“第三方测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消协通过对12个互联网平台共计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进行体验式调查后发现,93.1%的“第三方测评”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其中缺乏测评标准的主观性测评多;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以商养测”及“以测养商”难保公正性;37.2%的消费者反映通过观看“第三方测评”所购买的商品出现了质量问题;3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虚假测评。

  缺乏标准、“商测一体”、虚假测评……这种不科学、不公正、不客观的“第三方测评”,说白了就是歪评、乱评、瞎评。不难发现,乱象背后是利益作祟。不少博主以测评之名行带货之实,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并与商家合作捞金、浑水摸鱼。这表明,“第三方测评”已沦为一桩生意,而有形成黑灰产业链的迹象。

  对新模式、新业态的监管,固然需要包容审慎,但不能放任不管。目前,在“第三方测评”从业资质、准入门槛、检测标准等方面,我国尚未出台相关规定,一个博主加一部手机就可以开展测评、发布数据。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给“第三方测评”立规矩、定标准、设门槛,将其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2021年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通过互联网媒介,以竞价排名、新闻报道、经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服务的,应当显著标明“广告”。对于“以商养测”“以测养商”,不妨纳入广告法调整范畴。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强化责任追究,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有关规定开展精准执法,让违法者付出代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楼怡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