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高校教授年轻化 打破论资排辈束缚

字体:
2023-07-20 08:44:06 来源: 钱江晚报 评论员 胡欣红

  近日,清华大学24岁的博士生安琪儿将前往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担任准聘副教授,引发了舆论关注。

  在很多人印象中,“教授博导”似乎都应该是上了一定年纪的资深教师。24岁的女博士就成为985高校准聘副教授,确实令人惊艳。

  事实上,近些年青年学者不断发力,“90后”甚至“95后”活跃在学术舞台已不是个例。2022年,“95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张志维,一毕业即留校任教并被聘为特聘副教授。2020年6月博士毕业的李晟曼,发表了10余篇高水平SCI论文,毕业后被湖南大学聘为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青年学者群体的亮眼表现,首先是个人努力的结果。16岁时就入选“领军计划”的安琪儿,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就读,本科阶段扎扎实实地“潜水”于电子系各个方向老师的课题组、实验室里,旁听了系里所有专业方向代表老师的课题组组会。5年期间,安琪儿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期刊文章6篇、EI会议文章5篇。此外,安琪儿还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校级奖学金等多项荣誉。耀眼的光芒背后,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汗水、付出和坚守。

  钱学森先生曾感叹,“在中国要想突破论资排辈真难!”在崇尚创造创新的当下,按年龄论资排辈的传统已经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近年来,诸多高校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一个又一个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青年强则国强。年轻人是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为了有效解除年轻人成长成才的机制束缚,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相关部门着力于人才培养体制的优化。2016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后浪”们才能凭本事劈波斩浪,一个又一个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不论资历论能力,高校教授年轻化,既给年轻人一个快速成长的平台和机会,也是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才机制的变革,相信一定会涌现更多的青年才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孙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