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课间十分钟”为何消失

字体:
2023-11-22 07:33:34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王廷婷

  最近,“课间圈养”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热议。课间十分钟不能自由活动,显然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利于学生健康,学校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学校到底在顾虑什么?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探讨。

  近年来,校园安全事件时常成为热点,学生在校内发生人身损害的事件并不少见。但是,目前关于校内安全事故责任界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和清晰,导致学校往往成为校园安全事故的无限责任主体,一线教师承担了其难以承受的安全责任。这或可解释“课间十分钟”消失背后的一些校方顾虑。孩子天性活泼好动,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做好预防和管理,让损害发生在可控的范围内。在损害发生之后,根据法治原则,公正公平地划分责任,既支持家长合理合法维权,又确保学校明明白白地担责。如此,才能确保学生安全,同时又不因噎废食,让“课间十分钟”消失。

  校园安全事故一般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学生自身在学校发生人身损害的安全事故。比如某案例中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扭伤右脚,伤后学校通知了其家长。法院以学校虽然通知了家长,但未及时将学生送医检查治疗,存在疏漏,具有一定的过错,认定学校应承担70%的责任。

  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之间发生的安全事故。比如某案例中学生小明在体育课上将另一名学生推倒导致其受伤,体育老师及时进行救助和送院治疗,法院认定学校、小明父母按照6∶4的比例承担责任。

  从许多案例看,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人身损害,法院一般都会判令学校承担责任,而且往往是主要责任。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学校只有在“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那么什么情况下是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哪些情形应认定为已经尽到职责,这一点法律法规上应有更清晰的界定。另外,如果是学生对其他学生造成了伤害,学校很多时候也难辞其咎,但是在学校已经履行了教育管理职责的情况下,如何更合理地确定学校承担的责任比例,需要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完善。

  守护“课间十分钟”,让学校和老师放下“包袱”,需要我们用法治的力量为“课间十分钟”撑起“安全伞”。

  完善校园安全责任体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学校应完善以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事后救助为原则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如果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并切实履行,则可以认定为已尽到教育、管理职责。

  加强家校联系,增强家校互信。家长平时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发生安全事故后,家长也要理性对待,给予学校充分理解和信任,出现问题要积极沟通,理性维权。

  探索社会化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校方责任险、校园综合险、学生意外事故险等社会保险,可以在事故发生后,减轻家长的负担和学校的压力,促进家校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安静的校园将重新迎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孩子们在课间十分钟内尽情释放天性,会成为他们对校园生活的宝贵记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廖君琳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