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向海图强 “蓝色引擎”迸发澎湃动能

——省政协围绕“加大海洋科技创新力度,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专家协商

字体:
2023-12-19 07:25:57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孙诺亚 管征峰

  海洋,辽阔而神秘,美丽又富饶。

  26万平方公里辽阔海域、6000多公里海岸线、数千座岛屿,彰显着浙江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多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推进科技兴海战略,“蓝色经济”蓬勃发展。2022年,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0355亿元。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站在新的起点,浙江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激发“蓝色引擎”,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省政协围绕“加大海洋科技创新力度,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牵头开展专题调研,组织有关委员、专家、企业家深入调研,并召开专家协商会,多方探讨解题思路。

  强支撑——

  创新人才培养

  夯实基础研究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需要在加强基础研究、加快人才培养上下功夫。

  “要从渔业种质基础理论、装备工程力学理论、海洋渔场数字孪生基础理论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交叉的研究。”省政协委员、浙江海洋大学副校长谢永和建议。

  以深远海养殖为例,当前浙江省海洋养殖主要集中在水下20米等深线以内,如果水深达到水下40米,可扩大海洋养殖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

  他建议,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锚定海洋科技发展前沿,构筑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大海洋科学”学科体系,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人才的引培力度;逐步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海洋基础研究问题凝练机制,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构建从新知识发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到产业创新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海洋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

  高校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但目前我国直接以‘海洋’命名的两个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已不能很好满足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建设国家海洋领域安全保障体系的需求。”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瞿逢重坦言。

  他建议,以加强交叉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完善国家海洋学科体系,以我省海洋产业优势为基础制定海洋学科发展战略规划,以多元科普形式系统提升公众海洋素质。

  “还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优势。”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陈建芳认为,可以探索建立在浙国家部委科研院所、涉海高校和有关单位的创新联盟,推动“研以致用”;深入了解政府、企业面临的管理和发展瓶颈,通过针对性科技创新,拓展未来的应用场景。同时,加强科研院所密集区域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为科研人员在浙落户解除后顾之忧。

  强赋能——

  锻造能级平台

  激发企业活力

  2022年5月,浙江省实验室再“扩容”。其中之一,就是舟山市政府牵头,联合浙江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建的东海实验室。

  该实验室汇聚海洋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协同高效体制机制,致力于攻关海洋共性关键技术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开展重大原创性成果应用与转化等。

  “东海实验室在海洋环境感知领域已初步形成了‘小精专尖’的战略竞争态势。”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蒲吉斌认为。

  近年来,浙江紧紧围绕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研究布局,大力推进省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船重工集团715所等涉海高校、科研机构的海洋科技研究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全国一流水平和浙江特色的全域创新体系。

  “浙江在海洋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国家级科创平台数量、承担国家战略科研任务能力,及科研人员和经费投入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蒲吉斌建议,加大力度支持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建设海洋大科学装置,优化新建科研创新平台发展生态,加强创新平台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探索共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创新要素资源配置,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省政协委员、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魏江认为,要以制度型开放来整合全球创新能力,开放建设具有较高创新溢出效应的海洋大科学装置和基础设施,推动国内企业与国际一流大学、研发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开发。

  科技创新平台是创新要素的集聚高地,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省政协委员、省大型海洋潮流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总工程师林东带领研究团队历经1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我国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他建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企业和高校、研究院所之间互融互通的桥梁纽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基础,鼓励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加速各类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支持为支撑、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强转化——

  聚焦发展需求

  深化协同创新

  十年磨剑求创新。从没有自己的实验室、一趟一趟跑省外测试中心,到扩大技术投入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再到成功突破核心技术、有效实现国产替代,省政协委员、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励行根深知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民营科技企业有非常多的优势技术、产品,有的甚至是国际领先的,但在需求端和供给端还存在信息不匹配的状况。”励行根建议,以政企协作为媒介,搭建海洋经济领域的大型技术交流平台、高效资源创新对接平台,推动“跨界”交流合作,强化成果培育转化,以人才结构优化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提升。

  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相辅相成,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而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又会反过来引导科技创新的方向。

  在原省海港委相关负责人看来,我省要聚焦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临港绿色精细化工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产业、海洋清洁能源与装备产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协同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与运用。

  “金融创新支持也很重要。”省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邵斌建议,政府部门牵头制定金融服务海洋科创领域相关指导意见,推动辖内银行与非银机构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实现信息互通、资源互济和优势互补。

  “当前,我省正处于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强省的关键阶段。”作为“加大海洋科技创新力度,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课题组组长,省政协委员、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吴红梅认为,要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在“315”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框架下,加快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海洋科创体系。

  她归纳总结综合调研结果和专家意见,从四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加快打造高能级海洋科创平台,增强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海洋企业创新活力;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加快引育高素质科技人才,打造全国海洋人才“母港”,多管齐下,多方协作,塑造我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浙江,逐梦深蓝,脚步永不停歇。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马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