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送温暖不能总是“米面油”

字体:
2024-01-06 11:14:00 来源: 红网 江文

  岁末年终,送温暖也成了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必做工作。但如何送温暖,让送温暖真正成为“雪中送炭”,这考验着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的智慧和担当,考验着他们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不知从何时起,领导下基层给群众送温暖,往往离不开“米面油”。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这当中,又以米和油最为重要。特别是在困难年代,困难群众家庭有了“米面油”,短时间生活就有了保障,一大家子不会再为吃饭发愁。近年来,随着老百姓生产水平的逐步提高,即使是困难群众家庭,缺米少油的日子几乎不复存在。如果领导干部送温暖还是墨守成规,还是把送“米面油”当作送温暖的固定模式,完全不问群众究竟需要什么,这无疑背离了送温暖活动的初衷,影响了其实效。

  送温暖,要真正温暖到群众的心,就必须一户一策,确保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这就要求参与到其中的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需于民,提前精准掌握具体慰问对象情况,然后根据群众的意愿,为他们精准“定制”,让送温暖能暖到群众心窝子。比如对就业困难群众家庭,就要给他们多送就业创业的信息、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又如针对户外劳动者、留守儿童家庭,就要为他们多送厚厚的棉衣、鞋子、手套等,助他们温暖过冬。再如对患病群众,就要给他们送医、送药、送健康。

  社会发展到今天,大多数家庭早已生活无忧,购买生活必须的“米面油”自然不再是问题。他们最为看重的,也许不再是“米面油”等物品,而是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关爱之情。领导干部带着真情去送温暖,才能给群众“真温暖”。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来说,一张和家人团聚的火车票,也许才是他们最为期盼的。而对孤寡老人来说,领导干部坐下来,陪他们吃一顿年夜饭、道一声新年的问候,无疑才是最温暖他们心的务实行动。而对一些基层群众家庭来说,领导干部和他们同坐小板凳,同喝大碗茶,大家一起唠唠嗑,说一说惠民政策,谈一谈发展思路,这无疑才是送到心坎上的暖心之举。

  送温暖要确保实效,就需要相关单位改变“米面油”一刀切思维,不怕麻烦,提前精准掌握慰问对象情况,把“米面油”变成群众急需的、喜欢的物品送给他们,让慰问暖到群众心窝子。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廖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