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压岁钱焦虑传导到年轻人,民俗之变贵在去芜存菁

字体:
2024-02-14 12:37:31 来源:潮新闻 评论员 方小晶

  压岁钱焦虑传导到年轻人头上!有人吐槽,现在的压岁钱涨势迅猛,从200元每人上升到600元还打不住,每年光给亲戚孩子的压岁钱就要上万元,甚至超过了一个月工资,成为过年一笔沉重的负担。

  之前曾有新闻报道,许多农村老人已越来越难以承受日渐沉重的压岁钱,一些老人本就收入微薄但晚辈众多,每到年关,包出去的红包就要数十个,几乎掏空了腰包,年节过成了“年劫”。现在,这份焦虑又落到了一部分年轻人头上,连作为一家经济主力的年轻人都感觉到手紧,可见在一些地方,这压岁钱真已成了不堪承受之重。

  何以至此,引人深思。压岁钱在我国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起于汉,最早出现时名为“压胜钱”或“厌胜钱”,民间又名“压崇钱”,相传有妖名崇,专在年三十时出来残害儿童,父母就以红纸包裹铜钱压在孩子枕下,以此辟邪。后逐渐演变为长辈对晚辈健康、平安的一种祝福、期待。但无论意在辟邪还是祝福,其实都与金额多少无关。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进程中,民俗总会随着时代和文化的浸染应时而变,压岁钱从产生到发展,演变到现在,也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推进密不可分。口袋充实起来的人们,很容易将金额值入红包中,希冀以此表达更深厚的祝福。在人情社会中,这又会形成“带头效应”,你包了500,我总不能比你少吧?红包金额就在这种循环下越推越高,此风愈演愈烈,逐渐变成一些人的压力和焦虑。

  这一过程中,压岁钱渐渐成了攀比的工具,人们掂量着红包的厚薄,计较着面子和得失,祝福的本意,反而稀薄了。一旦老习俗成了社会的焦虑和压力,这样的习俗就失去了“本真”,会受到许多人的抵触和抱怨。甚至有“变恶”的趋向,令人扼腕。

  民俗之变,贵在去芜存菁。时代在变,民俗当然可变,但应该变得更贴合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天价彩礼为何受到抵制,根本原因是将“礼”数字化、庸俗化了。压岁钱之所以成为焦虑之源,也是因为只用红包的厚薄衡量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建立在了金钱之上,此风真不可再长。

  对此,有专家提出,政府应提出倡导性规范,形成软约束,舆论、社会对不合理的行为加以劝导,倡导适度、适可而止,这不失为一个好建议。政府工作人员不妨以身作则,从我做起,成为倡导新风的先行者、践行者,带动一方风土形成新风尚,如此或可让压岁钱回归本意,让红包发得舒畅,拿得安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徐茜茜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