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对毁三观的“毒儿歌”说“不”

字体:
2024-03-24 12:21:27 来源: 东方网 张玉胜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就去找它妈。它妈想打架,就赏它妈两个大嘴巴……”前段时间,有网友反映称,自己用网络电视给孩子播放儿歌时,竟然出现了这样一首改编的儿歌,歌词让人感到不适。类似家长口中的“毒儿歌”并非个例。一些儿歌中或掺杂脏话、或宣扬暴力、或带色情词汇,还有的歌词怪异,让不少家长直言毁“三观”。(3月21日《法治日报》)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歌词常采用比兴手法,内容多反映儿童生活情趣,传播生活、生产知识等。但纵观当下的儿歌现状,却不乏一些背离初衷、胡编乱造,甚至刻意掺杂脏话、宣扬暴力、夹带色情词汇等低级趣味的内容,误导、扭曲和污染孩子们的“三观”认知。对于这些儿歌,必须予以坚决阻止、果断下架、严肃追责,确保儿歌市场正气盈盈、晴朗无尘。

  现实中,打着所谓顺口、风趣、幽默名号的,或裸露或直白或“擦边”的“毒儿歌”不乏其例。比如,儿歌《放屁家族》,不仅描绘出“蹦蹦邦邦邦,砰砰噗噗噗”的放屁声,还以动漫画面形式特意做成气体浑浊的“脏”效果,这哪有一丝“真善美”的意味?儿歌《便便歌》更是以探讨“便便”的颜色和味道为内容,“香的,甜的,酸酸的……”,还在MV中把便便与蛋糕、苹果、草莓放在一起。难怪有网友质疑:“这难道不是在诱导小孩吃便便吗?”不少家长担心,短视频平台上充斥不少“恶搞”儿歌,令人防不胜防,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少年儿童及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尚未形成正确和稳固的“三观”;对于外界,他们犹如一张任由涂抹的白纸,亟需人们的精心呵护和科学引领;同时,他们又是一群天生活泼、充满好奇、喜欢打闹且模仿力极强的群体,一旦接触“毒儿歌”,就有可能扭曲认知、以丑为美、是非不分;对“毒儿歌”的不同认知,还可能会增加孩子们之间出现摩擦、霸凌等情况的发生;模仿、传唱低俗儿歌还可能造成孩子早熟等伤害。

  反思“毒儿歌”的大行其道,恰折射出优秀儿歌的长期缺席。只有鼓励人们多创作些符合当代潮流、体现社会价值,彰显真善美,朗朗上口、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才能有效地占据儿歌市场,让“毒儿歌”无立锥之地。教育部曾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及“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并反复强调需引导幼儿在与他人交谈时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这应该成为儿歌创作的底线与原则。

  阻止“毒儿歌”,亟需建立起国家对儿歌的审核监管体系。要引导和支持教育机构、艺术机构以及全社会积极创作、踊跃供稿,并组织专业人士组建审读机构,认真把关、分析甄别,推广正能量的好儿歌,发挥每个人对“毒儿歌”的社会监督作用。同时要确定明确的行政机关行使监管职责,对写作、传播、推广“毒儿歌”情节特别严重的,进行严厉惩处,从法律上保障儿歌对孩子们精神世界的积极引领,提升孩子们的艺术修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黄泽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