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未成年人避开监管 当主播是谁的“失守”

字体:
2024-05-25 10:27:58 来源: 北京青年报 老鹰

  按照规定,各大直播平台禁止未成年人开通直播权限,所有用户在开播认证环节需设置实名认证,防止未成年人入驻成为主播,并明确未成年人不能开播、不能和成年人一起同时出镜直播。对于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账号开播的情况,平台在收到用户举报核实后将永久收回其直播权限。虽然禁止未成年人开播是平台底线,但据媒体报道,仍有未成年人成功避开了监管进行直播。(5月23日《法治日报》)

  在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少人从主播成为网红,这让更多人包括年轻人想成为主播。笔者一个熟人的孩子正在上小学,现在就很想成为一名主播。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近年来多部门出台政策,也明确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然而,有未成年人借助家长的实名认证开启网络直播,在不少视频中也有儿童身影。

  未成年人是需要重点保护的特殊人群。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一旦成为网络主播,或在网络视频中出镜,轻则在直播活动中会受到不良言行影响,重则容易迷失于网络“名利场”,不利于形成正确价值观。而且未成年人在直播或短视频中出镜,其人脸信息等若被人下载、截屏用于不法活动,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将构成威胁。这是法律、政策作出禁止性规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一些平台上“娃娃主播”仍时有所见。究其原因,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没有认识到孩子出镜带来的不良后果。有的家长把拍摄、发布涉及未成年人的视频,当成了一种成长记录和生活分享。有的家长对自己的直播账号疏于管理,客观上给了孩子绕过监管开直播的机会。不客气地说,一些家长在保护未成年孩子方面不合格,作为监护人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希望这类家长能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政策规定,并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在直播和短视频流行的时代,全力尽到保护孩子权益的责任。

  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中,家长是第一保护责任人,家庭也是第一堡垒。《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是总则,第二章就是“家庭保护”,明显将其列为各种保护之首。鉴于部分家长没有认识到家庭保护的具体责任,需要进一步面向家庭普及相关法律和政策知识,提升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意识。特别是在直播时代,如何保护好未成年人,不让家庭成为保护短板,值得所有的家庭深入思考。

  依法严禁未成年人成为网络主播或在短视频中出镜,也是相关平台的管理责任。无论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还是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要求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目的都是强化网络平台的责任。如果每个平台都严格审核视频内容,将涉及未成年人的直播或视频依法拦截,通过巡查及时发现并查封违规账号,“娃娃主播”就很难出镜。

  也就是说,未成年人当主播,或儿童现身短视频,不外乎两个原因——既缘于家长保护“失守”,也缘于平台管理“失守”。希望相关媒体报道能引起家长和网络平台高度重视,在直播时代合力保护好未成年人。有关部门应对“娃娃主播”涉及的直播和短视频加强监管,该约谈的约谈,该处罚的处罚,决不能心慈手软敷衍了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阎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