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送别“木寸老人”,感念凡人善举

字体:
2024-06-19 07:51:59 来源: 浙江日报 朱浙萍

  “木寸老人”姚宝熙走了,享年89岁。这两天,无数家乡人民和网友自发悼念。

  “木寸”是谁?他是一位低调的慈善公益人士。生前系中国石油物资装备(集团)总公司退休高级工程师,曾先后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工作。虽久居外地,却始终情系桑梓。从2004年开始,他化名“木寸”捐资家乡兰溪建设。特别是在退休后经商及理财赚了一些钱后,他回归故里,对家乡的捐资更是倾囊相授。近20年来,他为家乡兰溪及姚村的公益事业累计捐款1500万元。

  从身份和物质财富上看,他不是什么企业家、富豪,也无特殊的家世或职业,看似一个平凡之人,但没人会简单地把他和“平凡”二字划等号。

  出资建设兰溪市老年宫,在兰溪市慈善总会设立“木寸”助学专项资金,十多年来资助了800多名学子。专门请来专业团队,为家乡复建修缮了十几幢古建筑……做这些事时,他一直隐姓埋名,直到几年前才被媒体挖出,感动全网。之后,获得“浙江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1500万元,不仅是数字上的震撼,更是心灵上的触动。然而,“木寸老人”捐资家乡如此“慷慨”,对自己却相当“抠门”。一条皮带用了20年舍不得扔,脚上穿的是20元一双的布鞋,衣柜里的衣服也只有寥寥几件,平时喝的是1元钱一包的糯米料酒……

  这种“慷慨”与“抠门”的强烈对比,让许多人诧异,原来世界上真的有人可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只是为了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想用自己的微光照亮别人前行的路。

  看似矛盾的两个极端,实则体现了“木寸老人”在精神境界上的高度统一和升华。这是一种脱离了物质享受的精神追求,是关于“小我”与“大我”关系的深刻诠释。

  是什么支撑着他,20年如一日,以自己的“小我”,成就了社会的大爱?

  答案也许就藏在“木寸”这个化名里。多年以后他解释说,以前农村盖房子,没有洋钉,栋梁、屋柱都是靠一寸寸木头做的榫卯钉起来的。他说,“一寸木头也是宝”,“我只想对社会和家乡尽寸木之用”。他还说,自己年幼时,家中贫困,学费均由村中贤达长辈资助,这使他坚信,“钱只有花在大家身上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木寸心,赤子情。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木寸老人”对家乡的反哺深情,也让我们体悟,慈善不仅是一种财富的捐助,更是一种精神价值的传承。

  在浙江,“木寸老人”并不是孤例。92岁的浙大拾荒助学退休老教师王坤森,十余年风雨无阻,拾荒资助困难大学生。上虞乡贤张杰老先生,在香港开着6平方米小卖部,却连续几十年为家乡教育捐资1500万元……

  这些平凡的好人,身在陋室却心忧天下,生活简朴却内心丰盈。他们用一生的节俭,践行了“达则兼济天下”的古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精神富有。

  当我们审视这些节衣缩食、慷慨解囊的典范时,不应将其视为个体的英雄壮举,而应看作精神富有者的群像,是时代精神的生动缩影,是每个人都能点燃的善念之光。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相信,每一个平凡的好人,都可以闪耀不凡的光辉,每一个“小我”的付出,都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让整个社会充盈温暖和希望。

  别了,“木寸老人”。您的精神遗产,是社会永恒的光芒;您的爱心善举,我们铭记不忘。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廖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