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立法禁手机进校园,还须防范粗暴“执法”

字体:
2024-06-20 08:54:05 来源: 红网 丁家发

  6月15日,广州市人大官网挂出《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对《条例》的意见和建议。《条例》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发现、诊治、工作机制保障等方面作了规定,并以立法形式确认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6月17日《中国妇女报》)

  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品,许多中小学生都有自己的手机,如何管控学生使用手机,防止他们沉迷网络和游戏,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孩子和学习及老师经常展开博弈,也引发了不少矛盾和纠纷。广州市以地方立法形式,禁止学生携带手机手机进校园,不仅有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也让校方有了规范管理的“尚方宝剑”。但同时,在实践中还须防范粗暴“执法”。

  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是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为便于联系孩子,纷纷给孩子配备智能手机。由于未成年孩子自控能力较弱,很容易沉迷于网络和游戏,甚至在课堂上也偷偷玩手机,严重影响在校学习,而过度和长时间地使用手机,还对眼睛的视力造成不良影响。因而,对中小学生手机进行规范管理,禁手机进校园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根据《条例》,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除教学需要外严禁带入课堂。这样有了权威的“官方禁令”,学校和老师等于手握“尚方宝剑”,可以依法将学生的手机拒之校门之外,而家长也有理由来教育和说服孩子,不要把手机带进校园。

  然而,实践中针对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甚至在课堂上玩手机的情形,少数老师可能做出一些粗暴“执法”的行为,如对收缴的学生手机摔毁、砸毁等,进而造成矛盾和冲突。因为智能手机的价格不菲,此举往往也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而且,摔毁、砸毁手机损坏他人财物,老师还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在执行《条例》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防范粗暴“执法”,不要做一些出力不讨好的行为,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

  在《条例》正式发布实施后,既要严格“执法”,又要满足家长与学生正常联系的需求,这考验学校管理的智慧和能力。其一,学校应采取一些配套措施,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其二,老师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其三,学校要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的保管装置,妥善保管好学生带入校园的手机。此外,学校和老师也不能一味反对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适度利用手机软件或网络在家里学习。

  笔者认为,让学生在校专心学习,防止其沉迷网络和游戏,立法禁手机进校园无疑利大于弊,但配套措施一定要跟上,如此才能很好地执行下去。期待通过“家校共治”,进一步净化校园环境,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马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