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毕业季,都堪称大型“共情时刻”。近年来,毕业致辞频频“出圈”,它们所承载的意义,远远不只是“最后一课”。始终戳中人心的,是字里行间溢出的含“真”量。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高校毕业典礼是经典的育人仪式,人们或许会期待那些颇具巧思的金句、轻松幽默的片段,但不事雕琢的暖意、细致入微的关怀,同样能让人刻骨铭心。“我从‘校长直通车’上三千多条反映事项以及同学们给我发的3万多条短信中,感受到你们对母校真切的关心和爱护。”几天前,在武汉工商学院的毕业典礼上,三年前公布手机号码的孔建益校长,用“有诉必听”诠释了“行胜于言”,不动声色地打开了高校的格局。
言虽简,意颇丰。无独有偶,6月17日,在长江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为让学生少淋雨,刘勇胜校长临时采用了“极简版”致辞:“精准识变、应变、求变,在改变中进取,成就最好的自己”。原本3100字的致辞,被压缩进1分钟,看似“不完整”,确是“此中有真意”——短短的1分钟,让人看见了高校的“以人为本”,读出了“一句顶一万句”的既视感。
真实,是直抵人心的力量。毕业,是人生的转场、承上启下的节点。所谓“剑未佩妥,出门已是江湖”,前路固然光芒万丈,但也难免偶有困顿。这代年轻人成长于多元文化时代,思想更为开放,从个体的生命经验出发,同样能触动共鸣——还记得去年深圳大学的“探梦枕”吗?“希望第二天早上,叫醒你们的不是闹钟,而是需要你们去解决的问题”。所谓“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大抵就是如此。
不难发现,这两年的毕业致辞画风偏向平实。“坚持自我的过程会很艰辛,但没有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才是最大的负责和尊重。”“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没有回避现实问题,没有简单地“输送鸡汤”,而是俯身去倾听、平等地对话,有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金句”之所以走心,非“语言的艺术”所能为之。
真知,方彰显大学之大。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到人生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大学毕业典礼受众远不限于一届毕业生。在这个仪式感拉满的时刻,公众自然会期待着从中捕捉一些真知灼见,窥见烛照未来的薪火。
好的毕业致辞,见人又见格。新闻学者说,在海量信息中要学会寻求有价值的知识;法律学者说,对公平正义的坚守,要“用一生去回答”;中文系学者说,人生的意义要靠行动来赋予;理工科学者说,要成为新赛道的拓荒者……这些致辞虽有着不同的专业视角,但“时代”“担当”“创新”,一直都是其中的关键词。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可以预见,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毕业典礼依然是热点话题,各种“名场面”会不时上演。笔者相信,唯其“真”,方成其“美”,“最后一课”才能收获“最长回响”。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