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据网络视频截图。
很多人说,这届奥运中国选手的“画风”与从前大不同:要拼劲有拼劲,要个性有个性,要真诚有真诚,要口才有口才,“00后”整顿奥运会来了。他们在赛场用成绩制造吸睛点,同时也在赛场下凭借个人魅力获得大众喜爱。
这是中国新生代运动员的成长,自信、坦然,可爱、立体。而媒体的镜头和采访,是传递这种画风的重要中介。在许多流传甚广的片段中,正是现场记者对关键话题的精准捕捉和有效提问,激发了奥运选手的灵感,充分展现出了运动员的个性和思考。比如郑钦文获得冠军的赛后集体采访,堪称典范。几位记者们接力从怎么调整状态、如何应对为国征战的压力、对“Queen Wen”称呼的看法、给中国少年的寄语、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最想带回去的纪念品是什么等大大小小不同维度,让这位创造新历史的冠军尽情抒发,充分表达。从效果来看,郑钦文确实用金句迭出的回答,获得了网友“最会发言的运动员”的称赞。
除了采访,还有媒体的现场解说,也让运动员的表现更具感染力。解说“体操队劳模”张博恒出场21次的事迹时,解说员感叹,“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宠辱不惊的人,他必然是各自长短不一的人生旅途中,折叠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他是团长,当我们拿到资格赛和团体赛出场序的时候,军书十二卷,卷卷有其名”。解说铁人三项时,解说员于嘉由衷称赞,“有很多女孩,她们的身体是用钢铁浇筑的,她们的脊骨里被刻进了勇敢,她们的血液里被融进了自由”“只要你看过这场比赛,你一定能认同今后形容姑娘们的词汇,不光是年轻漂亮,还有勇敢,还有自信,还有强健”……很多人在这些视频后留言,“被解说鼓励到了”。这就是媒体“话风”对运动员“画风”的凸显和成就。
但是,当媒体的话风进阶跟不上运动员画风转变时,减分作用就出现了。有记者在全红婵夺冠后提问:你飞得累吗,全红婵撇嘴回过头去,给了记者一个背影:这话问的,谁不累啊?还有记者要教她“拿捏”的英文怎么说,全红婵回答:不用了,我不想知道,不想知道。被网友称为“爹味采访”。记者出发点肯定不是为难冠军,但是因为预设了回答和观点,又对运动员个人特点缺乏深入理解和体认,所以才会造成双方的尴尬,留下“好为人师”的印象。
顾拜旦提出奥林匹克运动由文化、教育和竞技三部分组成。竞技成绩之外,奥林匹克精神的传递、运动员事迹对年轻一代的激励作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由媒体的宣传报道来呈现。让自己的报道配得上运动员形象气质转变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升华,是奥运报道者的使命。尤其是今天,中国的竞技实力在增强,群众体育的氛围日渐浓厚,整个社会慢慢从“唯金牌论”转向“唯拼搏论”,老百姓更愿意看到有血有肉的真实故事,看到对运动个人经历和独特个性的展现,从中寻找自我与体育精神的联结,实现奥林匹克精神的传递,这就更需要媒体提升修养、认知和能力,说人话、讲人情,多研究、善思考,从专业主义出发钻研体育报道的业务,从而更好地完成自身使命,讲好奥运赛场上的“中国故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