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大学提档高分考生,警校、定向师范生分数暴涨,金融等传统热门专业遇冷······高考志愿填报招录工作帷幕刚落,今年的新风向却引发不少关注。少了“不浪费一分”的算计,多了求稳务实的谋划,不难看出考生及家长选择学校及专业的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
随着经济与就业环境变化,专业的“含金量”也在发生变化。在就业市场“指挥棒”的作用下,就业面广、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供不应求,遭遇分数“通货膨胀”。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样的现象实属正常。但如何更好实现为国选才育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推动高校招生工作平稳有序开展,需要合理有效解决好国家、个人、高校间的供需关系。
从“需”的角度看,个人专业选择之“需”,首先要问的是内心的真实声音。毋庸讳言,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考生选择专业时坚持就业导向无可厚非。但也要看到,倾听自己内心声音的勇敢追梦者也不鲜见,不论是立志学习考古的敦煌女孩钟芳蓉,还是心怀医者之梦、选择退学复读“重启人生”的名校学子,都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的洒脱与坚毅。
更重要的是,个人的选择应当主动融入国家发展之“需”的时代洪流。专业选择并不是这一代人独有的问题,许多成就斐然的历史名人也曾“独上高楼”仰望星空,迈出人生坚实的一步。钱伟长弃文从理,呕心沥血造“两弹”;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为刀立国魂。取舍之间,实现了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与时代同频共振,个人的专业选择就能蕴含更大的社会价值。
从“供”的角度看,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的各大高校,必须紧跟时代脉搏,积极回应各类关切和期待。锚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需要,配置完善专业门类,创新培养模式,更多推进专业交叉融合,破除壁垒,搭建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深化实践应用。可喜的是,不论是科技前沿的“卡脖子”领域,还是婚姻、养老、殡葬等民生领域,新专业层出不穷,为考生提供更多元的选择,也为国家输送更多专业人才。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必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刚夺得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冠军的郑钦文说:“不管选择什么运动,都要学会热爱和享受。”内心坚定、脚步从容、关注社会,祝愿每一位青年学子都能找到值得投入一生的心仪专业,全力拼搏抵达梦想的远方,回报自己一份精彩人生,不负国家社会殷殷期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