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已来

字体:
2024-08-28 08:52:26 来源: 南方日报 钟颐

  人形机器人,科幻作品中常见的主角,在现实世界也逐渐站上了“C位”。

  能做瑜伽、会吟诗作对、可制作咖啡……日前,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27台人形机器人同台竞技,数量、水准创历届之最。

  可能有人会问:机器人家族仪态万千,为何强调“人形”?原因其实很简单,在一个高度“适人化”的世界,机器人要摆脱单一功能,就需要像人一样行动,适应现实世界,解锁更多应用场景。举个简单的例子,圆圆扁扁的扫地机器人已经不算新鲜,但你很难想象它可以砍瓜切菜,化身为“人里人气”的“家庭保姆”。

  显然,这在技术实现已是“next level”。比如,灵活的关节、精巧的控制,是机器人实现类人运动的关键。一个关节就是一个电机,一只手能用到20多个关节,哪怕是对人类来说很简单的动作,从感知、决策再到执行,背后的协同也绝非易事——如果你看惯了机器人笨拙的样子,便不难想见“越来越有人样”的含金量。有业内人士总结了人形机器人的“一高五难”:硬件门槛高、软件算法难、软硬解耦难、知识积累难、人才聚集难、安全应用难。

  纵然存在诸多难关,“人形机器人+”已是大势所趋。从政策上看,人形机器人无疑是被重点关注的新赛道。如去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转发出台指导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并在关键技术突破、产品培育、场景拓展等方面作出系统部署。从技术上看,得益于“脑力”的升级、算力的提高,以及产业链的加速形成,机器人的“成人之路”将越走越宽。从产业上看,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中国坐拥全球最大机器人应用市场,产业生态丰富,除了在工业制造、危化品生产等领域优先落地,人形机器人“入户”同样潜力巨大。如在解决老年人的照护问题上,人形机器人甚至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应用前景备受期许。

  作为科技创新大省和制造业大省,广东更应乘势而为。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广东共有相关人形机器人企业39家,在全国排名第一。在笔者看来,正如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要点在于协同,抢抓风口亦是同理。在大模型的加持之下,高质量的数据集成是刚需,这就需要各单位开源开放、共建生态。同时,人形机器人是多项尖端技术的集大成者,无论是人工智能、新材料、通信协议等技术的共同进步,还是研发、制造、应用等环节的协同创新,都有赖于统筹各方资源,发挥更大合力。事实上,有论者还以电动汽车的成功为例,提出若能集中资源发展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

  “在无垠的星辰与冰冷的金属之间,我找到了你。”去年爆火的动画电影《机器人之梦》中,对人机共融的探讨令人称道。碳基生命如何面对硅基世界?当机器人的“自主意识”被具象化,会引发怎样的本体性思考?处在产业的“爆发前夜”,如何迎接“奇点时刻”?把握好技术演进的边界和节奏,相信时间会用它的方式给出答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马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