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合力为一棵新栽的小松培土,一个用力掘土,一个用心压土……”这是丰子恺先生著名漫画《小松植平原,他日自参天》中描绘的景象。那种对小松的呵护,对成长的祝愿,以及对成材的自信,跃然画面、传递力量。每次看,总会被它吸引和打动。
日前,笔者与一位刚入职的大学生聊天,当他看着这幅画时,突然发问:像我这样的“小松”,来自外地,将来能“自参天”、成“大树”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栋梁本来是小松”。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创新工作理念,提升服务水平,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广大基层青年干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从艰苦创业、把新产品卖到全球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破解“卡脖子”难题,再到服务乡村振兴、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干出一番新事业、闯出一片新天地,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实现了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共同成长。
然而,现实中问题也不少。有的“引才一味求大”,学历高、头衔大就要,其他的一律免谈;有的“爱才盲目拼财”,开出的报酬待遇越来越高,而各种软硬件设施建设还是原地踏步;有的干脆“一引了之”,只满足于“招来人才、报表好看”,不注重服务保障和后期培养。凡此,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不改,必然脱离实际、难有成效,不仅人用不好、才留不住,最终影响当地的发展。这些做法十分有害,务必改正。
眼里不仅有大树,也应有小松。引才要务实,应“辩证选材”,不看帽子有多大,而看是否有真才实学,尤其要注重人才的实践经验、业务技能、思想作风、培育潜力和发展前景。往深层看,对于一些资源禀赋有限、区位优势不显的县市,在难以引进成名成家“大树”的情况下,不妨将更多眼光聚焦在“小松”上。一方面,“小松”定位低、定力强,懂感恩、知进取,对环境不挑剔,一旦来了很快就能深深扎根,终能成长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另一方面,“平原植小松”的氛围、“他日自参天”的环境,能化劣势为优势,擦亮引才金名片,一棵小松会引来更多小松,打造“人才争相奔赴、才俊慕名而来”的乐园。
“小松自参天”,关键得益于“平原”的滋养。吸引人才的前提,是把自己打造成一方“沃土”。提供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阳光、充沛的雨露、广阔的空间,让小松自由成长。像培育小松一样,注重人才的长期培养和发展,保持足够耐心,既不过度干预,又减负松绑。倾听人才呼声,贴近人才需求,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人才成长,自有规律。小松在平原上扎根,虽然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加强培育、积极扶持,精心呵护、关怀备至,激发进取动力,让人才在新的环境中成长成才。惟其如此,今日“植小松”,就有明日“凌云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