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关于2022年至2024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疫情班”标签和就业歧视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这些毕业生被称为“疫情期间培养的大学生”,并被一些用人单位以整体素质差为由拒绝录用。(10月17日 封面新闻)
以“疫情班”为由拒绝录用毕业生的行为,违背了公平就业的原则,忽视了个体的差异和能力,实属就业歧视,理应受到社会谴责和法律制约。
用人单位以“疫情班”为由拒绝毕业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关于平等就业和反对就业歧视的相关规定。法律明确,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用人单位不得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因素实施就业歧视。
给毕业生贴上“疫情班”的标签,是一种刻板印象和歧视行为。这种标签化忽视了疫情期间大学生所面临的特殊挑战,以及他们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努力。疫情期间,许多学生不得不适应线上学习,这确实对他们的社交、实践和学习方式产生了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能力就逊色于其他年届的毕业生。许多学生通过自学、参加线上实习等方式,培养了更强的自主学习和管理能力,积极提升了个人素养。
此外,这种歧视行为可能导致用人单位错失优秀人才。每位毕业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能力、素质和潜力各不相同。一概拒绝“疫情班”学生,不仅不公平,也可能让用人单位错失那些在疫情期间通过自我学习和努力,展现出卓越能力的优秀人才。
面对这样的就业歧视,毕业生应勇敢维护自己的权益,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申请仲裁。同时,教育部门和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提供更多实习机会、职业指导和心理支持,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助力他们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价值。
用人单位也应反思自身的招聘政策和行为,认识到疫情期间的大学生同样具有能力和潜力,他们需要的是公平的机会和合理的评价。用人单位应摒弃刻板印象,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招聘机制,给予所有求职者平等机会。
“疫情班”不应成为就业歧视的借口,应届生需要的是一个包容、公正、开放的求职环境。让每一位努力的求职者都能获得平等机会,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这是企业的责任,也是社会的期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