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生不生?生几个?不少育龄家庭都有过这样的纠结。最近,生孩子这事儿国家层面又有了新利好。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4个方面出台政策,确保育龄人群“怀得上”“孕得优”“生得好”“养得起”。
这一政策的实施,关乎每个家庭的“小幸福”。
比方说,在强化生育服务支持方面,力度有明显强化,并体现出浓郁的改革思维。从颗粒度上看,既有制度层面上的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制度等,也有将分娩镇痛及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类直接惠及群众的实在举措。尤其是首次提出建立生育补贴制度,是亮点之一。从覆盖面来看,4个方面的支持政策涵盖了母亲孕前准备直至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并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诸多支持措施。与前期出台的各类生育支持政策相比,《若干措施》更加聚焦人们为何“不愿生”“不敢生”,瞄准的是“不好带、养不起”等痛点。从方法上看更注重五个指头“弹钢琴”,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工作环境和职场气氛其实也是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在用人单位这个重要“端口”,《若干措施》就鼓励用人单位结合实际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等方式,营造家庭友好型工作环境等。
生孩子,不仅仅是小家庭的事,同样是关系民族发展的“国之大者”。事实上,世界很多国家都在探讨实施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推出了单独两孩、全面两孩和三孩的生育政策调整,受到了群众欢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近年来,各地党委、政府围绕婚育议题出台了不少举措。比如在浙江,“浙有善育”列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重点任务和民生实事。就在上个月,浙江出台婚假新规,将婚假从3天延长至13天。在其他地区,也有一些地方提高生育保险报销比例、延长享受生育津贴时间,增设男性陪产假等,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一天比一天给力。
国家政策层面出新招出大招,是千家万户生育信心和意愿的重要支撑,也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坚实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个长远工作,需要扎扎实实一步步走,实实在在解决一个个问题。
比如,一些缺乏整体配套性的生育激励措施虽然看似眼花缭乱,但实际落实效果可能和预期存在差距;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资源相对不足;生育保险制度覆盖面小,筹资渠道比较单一等。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效果和评价就体现在能不能“解”好这些具体的考题中。这需要各地及相关部门进一步落实改革举措,从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观念出发,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化考虑,让政策更可感可及地落地。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树立起正确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需要更多正面价值引领,塑造好尊重生育、优生优育、夫妻共担育儿责任的婚育新风。社会、用人单位、育幼机构等都来积极参与,政府、社会、家庭之间才能形成生育友好的社会合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口高质量发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