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落细便民服务,既需要政府投入,也离不开各方参与;既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也应健全商业服务体系
“年纪大了,做不了饭,这里饭菜干净、品种也多,15块钱能吃好几个菜!”中午,重庆市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食堂热闹起来,居民陈代蓉和几位邻居边吃边聊。社区食堂开业以来,她成了这里的常客。
如今,从吃饭、缝补到修锁、修手机,不少生活小事都能在社区得到解决。2024年8月,商务部发布第一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优秀实践案例,民主村社区入选。
怎样的社区算得上宜居?采购“抬脚就到”,修补“触手可及”,应该是一项重要标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因地制宜打造服务半径小、满足日常基本需求的多业态社区商圈,对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作用很大。
满足刚需是“底线”,满足改善性需求是“高线”。漫步民主村社区,食堂、超市、理发店、药店等一应俱全,满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生活圈怎样“跟上趟”?暑期,民主村社区开设“4点半课堂”,居民刘舜华将孩子送过去,既解决了看护难题,也丰富了孩子的假期生活。针对“饭后总想散步,但老小区里面没啥公园”的反映,民主村社区在二期改造中增加绿地,拓展出散步休闲的空间。回应现实关切,统筹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想方设法让更多服务场景“入圈”,群众幸福生活就能出新出彩。
“运营方是哪里的?实现盈利了吗?”“第三方运营,社区监管,实现了微利。”在重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民主村社区食堂,了解情况后叮嘱“一定要可持续”。落实落细便民服务,既需要政府投入,也离不开各方参与;既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也应健全商业服务体系。发展社区服务业,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模式可持续,才能行稳致远。
供给要对接需求。在民主村社区,火锅店、烤肉店等各类餐馆集聚,为居民提供多样化就餐选择;寻光集市上,手工艺品、冰糖葫芦等商品琳琅满目,聚起人气。社区服务业态越丰富,越有利于实现促消费与惠民生的双赢。要看到,一些社区商户经营不善,很多时候就在于没有找准社区居民需求。让居民更好享受便利,商户才能立住脚跟,形成健康、可持续的运营模式,进而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业态要“错位”发展。比如,民主村社区地处杨家坪商圈和万象城商圈之间,与商场相比,老社区不适合布局高档餐厅,越贴近居民日常用餐需求越有市场。布局社区服务业不能一味求全求新。要区分生活圈与商业圈的不同,突出一个“便”字,更好契合居民日常消费便利性、即时性、高频次的特点。
“一刻钟”,检验着服务设施与群众需求的匹配度,考验着基层治理的真水平。社区人员密集,如何协调各方诉求?老旧社区空间有限,怎样在微更新、微治理中改旧换新?千头万绪的问题,需要千方百计去求解,与时俱进创新服务方式。民主村社区推出小程序,居民一键即可预约家政、托育、医疗等服务,减少了群众的奔波和社区的负担。这也说明,善用数字化赋能,能够助力便民服务更高效。
一座座城市中,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正多点开花。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精心打造便民生活圈、畅通社区“微循环”,必能让家门口的消费更便利、社区里的生活更红火。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