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民航选座额外收费问题引发舆论热议。不少网友表示,购买了机票、准备线上值机选座时,才发现大量座位被锁定,前排、安全出口、靠窗、靠过道等较为舒适的座位几乎都无法选择。其中一些却可以通过付费解锁,引发网友“吃相难看”批评。
1月1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发表题为《“加价选座”不应成为“行业惯例”》的文章,认为“加价选座”限制了消费者选择权,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违背了公平交易原则,建议相关主管部门主动作为,强化行业引导,规范经营行为。这一发声,能改变“加价选座”现状吗?
依照市场逻辑,不同舒适程度的座位卖不同的价,也没毛病。严格来说,我国没有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禁止航空公司提供付费选座服务。如果航司在售卖之初就把事情说明白,写清楚锁座和付费选座的相应规则,让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主选择,最后就算是一个座位一个价,那也是你情我愿,不会出现这么大的争议。
而现在的问题是,多家航司都没有拿出一个明确、具体的付费选座规则,导致消费者买完票才发现不加钱就几乎没啥选择空间,难免让人觉得自由选择权被缩限。正如中消协提到的,“加价选座”本质上是一种额外收费行为,许多航空公司在这方面的规定模糊隐晦,既不明确哪些座位需要加价,也不说明加价标准如何制定,消费者在购票时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撑,等到值机时才发现想选的座位都需要付费,无疑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损害。
一些航空公司以所谓“行业惯例”为由,引入付费选座机制,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一方面,“行业惯例”不是“合理”的代名词;另一方面,付费选座早期在国外航空公司,尤其在低成本航空中的确非常普遍,后逐渐流传至大型全服务航司,但其流行得益于清晰的定价体系、国外的消费习惯以及自主附加服务的完善。相比之下,我国付费选座定价存在不统一不透明等问题,消费习惯也有差异,导致消费争议频出。
在并不具备这些基础的情况下,许多航司就着急忙慌引入付费选座服务,一个重要原因是,付费选座收费收入虽然占比航司营收极小,但属于无成本的纯收益。尤其当前国内机票价格竞争激烈,票价水平较低,通过付费选座等方式增加辅助收入就更让人惦记。
这也意味着,即便引发了不少批评、中消协发声,付费选座短期内也不会退场。当然,消费者不是完全任人摆布的冤大头,他们会用脚投票。航司把该完善的规则完善起来,打开天窗说亮话,才能避免竭泽而渔。至于中消协呼吁的加强监管,付费选座服务本身不违法,可对于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等权益的一众差异化定价乱象,主管部门出手就在情理之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