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安宁疗护需求也随之增加。《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北京、上海等地探访发现,近年来,安宁疗护普及率不断提升,但供需失配、标准缺失等问题,成为这个领域普遍面临的困扰。
安宁疗护涵盖临终关怀、缓和医疗等理念,旨在予以悉心照料,尽力减少末期患者临终痛苦,使其有尊严地离世。对比一些临终患者已无法阻止死亡的到来,却被动地“插满管子”忍受痛苦的场景,安宁疗护对临终患者身心带来的抚慰,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和接受。
安宁疗护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它通过人性化的服务和安宁的环境,提高了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极大地消解了临终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另一方面,它也通过“眼见为实”,让病人家属改变了即使治疗只剩下安慰和象征意味也要“坚持到底”的意识,坦然接受亲人死亡的来临,从而和即将离世的亲人一同获得心灵解脱。
有的病患不希望继续在病房中煎熬,这种愿望值得被尊重。然而,安宁疗护作为一个新事物,其发展成果眼下还不能让所有有需求者享受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国内安宁疗护试点已覆盖30个省份的185个城市,试点机构数量超4000家。但与庞大的需求相比,安宁疗护服务机构数量仍有很大差距。
为了让更多末期患者享受到安宁疗护、保持最后的体面,推广和普及安宁疗护模式具有急迫性。与此同时,资金掣肘、补贴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上升通道狭窄等问题的存在,也对安宁疗护完善服务提供体系,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公平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重中之重,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让安宁疗护发展迈上快车道和“稳车道”。例如,依法制定安宁疗护机构准入标准、健全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配套体系等;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大医保、商业保险支持力度,从源头提升推广动力,激发公立医院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加快扩大机构覆盖面。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卫健委等部门颁布的《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老年安宁疗护病区设置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和国家标准,为安宁疗护提供了制度保障。2024年12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消息,将“安宁疗护”“住院单人间床位费”等36个项目纳入《综合诊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从医保政策角度,支持公立医疗机构补齐安宁疗护供给短板。在地方,温州探索安宁疗护按床日付费,广东各设区市则部署开展安宁疗护服务试点。凡此种种,为安宁疗护发展提供了蓬勃动能、拓展了更大空间,也必将为更多病患和家庭带来福音。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