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红网刊发了AI评论员“小D”生成的评论,题目是《面向DeepSeek:评论员将死于平庸,而非AI》。评论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掀起的不是简单的效率革命,而是直指人类认知的特权。作者“小D”质问:在AI算法可以无限逼近人类思维的时代,评论员的价值坐标究竟在哪里?
评论从“认知陷阱”“三重维度”“认知进化论”等方面,分析了AI技术性能特征及AI评论员难以避免的认知缺陷后,认为威胁评论员的不是AI算法,而是逐渐退化的“思想肌肉”;当人类停止对星空与道德的追问,才是评论员真正的末日;那些存活下来的,必将是能用AI望远镜观测宇宙,同时不忘用肉眼感受星光温度的新物种。
这是一篇“AI味”十足的评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层次清晰、文采出众。文章得出的论点,难以反驳。对评论员而言,既是严肃“预告”,又是“善意”提醒,足以引人深思。笔者认为,这也是红网刊发DeepSeek生成的评论的良苦用心及意义所在。
自打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时代,AI语言模型成为许多人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凭借卓越性能和超高性价比引爆国际舆论,人们赞叹其极佳体验的同时,也有人担忧像文本写作(含撰写评论)之类工作不可避免受到冲击,甚至有被AI取代之虞。从AI评论员“小D”的“写作”效率及质量看,这种担忧不全是杞人忧天。
事实上,不管承认与否,评论员与AI评论员“同台”竞技的时代已经到来。对此,广大评论员不可等闲视之,务必准确认识AI评论员的优势所在。从技术本源看,任何AI语言模型的训练都是基于网络世界存量的海量数据,在成型后再依据算法按照用户要求(提问)对存量数据进行精准提炼。可见,AI评论员“写作”时,其实是在海量数据里提炼已知的存量信息,而不是通过逻辑思维推导出一个全新的观点。也就是说,AI评论员的特长是高效提炼归纳互联网上已有的观点或知识。
回到上述“小D”的文章,其主要观点明显来自互联网海量数据,那些看似新颖的词语及严肃质问,无不提炼自网络存量信息。因此,严格意义上说,这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归纳”。这也是本文开头用“生成”一词来定义AI评论员“写作”的原因所在。尽管如此,AI“写作”评论的效率和质量,已然成为评论员难以企及的天花板。
综上所述,在重复常识或存量观点时,AI评论员技术优势明显;而在阐释“人所未言”的观点抑或进行道德追问时,有“思想肌肉”的评论员则有“先天”优势,其字里行间的情感流露是AI评论员不可比拟的。对此,评论员务必有清醒认知,在与“小D”们“同台”竞技时,谨记扬长避短、尽显所能。否则,甘于平庸,迟早要被AI评论员“拍死”在沙滩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