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曝光了“卖惨主播”欺诈行为的流水线,其中一个名为“大先哥助农在行动”账号以虚假的“卖惨”“助农”故事,销售水果金额高达400余万元。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本,一人在不同视频中扮演多重角色,如贫困果农、善意或恶意收购商,以此博得观众同情并购买。然而,直播展示的水果与实际售卖的存在明显差异,消费者因退货流程繁琐及商品价格低廉,往往选择默默接受,有苦难言。
警方深入调查发现,“卖惨”背后隐藏着一条包括人设打造、内容创作、电商运营及农产品供应在内的灰色产业链。
在流量至上的网络环境中,“卖惨”已不是新鲜事,诸多“卖惨视频”的剧情也似曾相识。一些主播为了迅速积累人气和变现,不惜编造悲惨故事,消费公众的同情心。然而,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观众情感的严重欺骗,更是对网络内容真实性原则的粗暴践踏,加剧了“流量为王”的不良风气。
“卖惨主播”之所以能在网络上肆虐,关键在于其精准把控人性弱点的内容生产机制。在《群体的疯狂》中,威廉·伯恩斯坦曾援引一位心理学家的理论:人类偏爱通过叙事理解世界,而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能侵蚀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发情感共鸣。换句话说,“卖惨视频”通过编造悲惨故事,击中人性弱点,引发网友的情感共鸣,从而汇集用户流量,成为营销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信息扩散机制则进一步催化了“卖惨视频”的传播。用户主动转发这些“卖惨视频”,触发猎奇心理、群体认同心理等非理性因素,导致信息在未经验证的情况下大量传播。自媒体时代网络的开放性、隐匿性、低门槛和弱审查特点,加上公众对新奇和情感化内容的好奇心和传播欲望,强化了自媒体平台的内部助推和算法推荐,为“卖惨现象”提供了温床,共同强化了“主播卖惨”的传播效率。
面对“主播卖惨”现象的泛滥,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提升公众媒介素养至关重要。网友应具备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学会辨别虚假信息,并采取行动跳出信息茧房。其次,自媒体平台应制定道德规范和自律制度,同时市场化媒体应监督自媒体,平衡流量与优质内容。PGC(专业内容生产者)应发挥引领作用,警告网民“卖惨视频”现象的危害性,提供正确信息,将资源给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促进内容生态良性循环。最后,社会层面需制定完善法律法规约束“卖惨”产业链,多方共同努力,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构建健康的信息生态。只有这样,才能让网络回归诚实,让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传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