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悲剧的发生,常常是不止一个薄弱环节同时掉链子的结果。
近日,网友张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反映,1月22日自己在动车上被突然掉落的行李箱砸中腹部,导致7个月的孩子早产离世。在张女士对整个事件的描述中,“列车长并没帮忙联系救护车”“下车后车站人员也没有提前呼叫救护车”“坐月子期间铁路部门、行李人没有联系过我们”等信息让网友气愤,而旅客叶先生将行李箱放置在“连接部位 勿放行李”的隔断处以及铁路部门流程式的回应,更让这一事件的责任划分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
责任的认定,需要官方调查与法律相关人士的专业判断。除了讨论是谁的责任,我们还应该追问,怎样才能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从目前网友张女士以及铁路部门对事件的描述来看,行李箱掉落或存在行李放置不当、列车工作人员未能及时检查的问题,反映出列车安全管理层面的不规范。在孕妇被砸后,工作人员仅广播寻医,未安排提前下车、提前呼叫救护车,使被砸孕妇未能得到更及时的救助,也凸显了铁路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在应急处理和服务意识上的欠缺。而在被砸孕妇早产后,婴儿离世的诸多后续环节中,多个涉事方责任意识及人情关怀的缺位,共同促成了这一悲剧的发生。
一件个案,暴露出公共交通服务与安全两个方面的漏洞。铁路公共安全并非小事,不合适的行李摆放、占座过多、吸烟饮酒等违规行为,都可能对乘车安全和其他乘客的权益造成影响。事实上,规定不是没有,12306官网对每位旅客免费携带品的重量和规格都有清晰的规定,但“走过场式”的日常检查却是现实中的普遍问题。要打消公众的担忧,铁路部门需要将规定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而不能仅仅用一句旅客所携带的行李放置在“连接部位 勿放行李”的隔断处将责任推卸出去。
另外,在这一事件中,相关高铁及停靠站的任何一环的工作人员都应当及时作出响应,比如紧急呼叫医疗救援、跟进被砸孕妇的救助情况,在网络曝光后对这一情况尽数说明,这才是应有的服务温度。不论是从人文关怀还是从公共服务的角度,事件发生后缺乏跟进都是服务意识与责任担当的缺乏。每一次的讨论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公共交通安全性与服务性的提升,不应当只是硬件的改进,“持续改进列车服务 提升乘客出行体验”需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体现在对细节的关注里,体现在每一位铁路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