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普通话,你说我口音有点重。”近日,以方言为基础的说唱在短视频平台掀起热潮。当方言说唱“邂逅”岳阳美景,网友直呼“太上头了”!
与努力说好普通话、提升交流深度、表达深情厚谊的“馕言文”稍有不同,方言说唱“述说”城市美景在近年来也是一种时尚,包括上海童谣《Mungbean Mash feat》,关中方言“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杭州话版“棉毛裤之歌”,等等。有的是地方层面主动打造的城市宣传歌曲,有的则纯属无心插柳的民间好声音,加上方言表达的新奇感赋能,一段时间内流行度在不断走高,也让相关城市的曝光度和关注度得到提升。
最近流行起来的方言歌曲传唱或者编唱我们的城市,可能与某项短视频挑战活动有关。基本格式是相对固定的,开头都是“我说普通话,你说我口音有点重。”或“我讲普通话,你讲我口音重”,然后就是“我讲xx话,你又听不懂”,紧接着是归类造句和方言展示。比如,“我们合肥话有很多‘个’,昨个(昨天),今个(今天),切哼个(吃什么)……”,“窝里岳阳话,有很多‘啦’,哇啦、说啦、快点啦……”“我们四川话,有很多子,啥子锤子坨子耳巴子……”
这种歌曲可能在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听来还颇为亲切,外地人也能够从动感劲爆的音乐与很少听到的口音里感受到不一样的方言景观和风土人情,在当地的人们,特别是长期打拼求学在这里的外地人,会感到震撼自豪,网民群众顺着这首歌而去一个地方打卡旅行也很有可能。
作为一种说唱游戏,养神怡情、与众乐乐,无伤大雅。要是真的作为城市文旅推介方式,其实有着不小的局限和风险。不完全统计显示,现在各大城市中,所谓土生土长地说本地方言的当地居民,占比都相对并不很高,一些城市中可能占到二成左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就是语言的大杂烩和普通话的大通行,很多年轻的本地人即便在家里也说普通话,新生一代青少年从呱呱坠地接受的就是普通话乃至于外国语教育,方言并不是主流语言和主体交际方式。
从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角度,整理挖掘研究方言文化十分必要,但要让方言说唱承载城市宣传推介和方言文化传承的重任,则有点本末倒置、路径跑偏。因为今天的城市语言生态和住居生态是多元纷呈的,一种本地话实在没法代表本地人,对更大多数有各种各样家乡口音的城市建设者、打拼者、贡献者也并不公允。纯属民间网络文娱活动的方言说唱,应该也有美美与共的特质,比如在长沙的成都人,用四川方言唱一唱“我们长沙”,在武汉的东北人,用一口标准的大碴子味为现代人提供更多“精神解药”,在西北的南方艺术家,以吴侬软语唱出西风烈的万种柔情,这就更好玩、更耐看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