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后的《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办法规定,对未经检测出报告、替检漏检、篡改数据、伪造结果等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的行为,罚款上限提高至十万元;对违反强制性标准致使检测报告数据、结果错误的行为,最高可处以五万元罚款,提升了检验检测机构故意违法成本,突出了执法力度。(3月26日,央广网)
检验检测报告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质量守门人”,在食品、药品、环境等关键民生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把关作用。它不仅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与权益保障,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信誉与竞争力,更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与公共安全的关键一环。尤其是,随着消费市场持续发展,商品种类繁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真实准确的检验检测报告已成为消费者辨别商品真伪、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市场经济的“信用证”。
然而,近年来检验检测领域造假乱象频繁爆出。一些检测机构或个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遵循规范流程、不执行严格标准,甚至“一测多用”、大做“盖章生意”,篡改数据、伪造结果,将本应严谨的检验检测流程变得形同虚设,不仅消耗了消费者的信任感,也严重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和企业的公信力。
无规矩不成方圆。新规的出台,聚焦解决当前检验检测造假成本偏低、从业人员责任虚化等痛点问题,加大了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并进一步明确检验检测机构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等管理人员职责,规范检验检测从业人员行为,压实检验检测机构主体责任,切实维护检验检测市场秩序等,向乱象亮剑,精准施策,打出组合拳,无疑为检验检测行业设立了一道“高压警戒线”。不仅彰显政府对造假行为“零容忍”的坚决态度,也释放出强化监管、净化市场的强烈信号。
优化营商环境,从来不是说说,体现在法治护航之中。要让新规长出真正的“牙齿”,发挥应有的效力,我们还需为检验检测行业戴牢戴紧法治“紧箍咒”。一方面,要加强法治监管,严惩违法违规行为,让造假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动行业自律,提升机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每份报告都能真实反映商品的质量状况。同时,加强公众教育和参与同样不可或缺。通过普及检验检测知识,提高公众对检验检测报告的认知度和信任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举报违规行为,形成对检验检测机构的有效监督。
每一份真实准确的检验检测报告,都是对公共安全的一份承诺,是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高度负责。只有筑牢检验检测的“生命线”,才能重建行业的公信力,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