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孕妇刘丽(化名)在当地刚做完产检就遭遇产后服务推销,推销人员对她的电话、住址、怀孕周数等隐私了如指掌。刘丽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从明星病历外泄到普通患者就诊记录被贩卖,医疗信息泄露俨然形成一条成熟的黑色产业链(5月6日《法治日报》)。
记者调查所见,一些现象让人触目惊心。比如,花1000元就能够在网上买到他人的医疗隐私,包括就诊凭证类型、医疗类别、病种名称、住院诊断名称、手术操作名称等信息,甚至连月经紊乱、人流术后、抑郁状态等信息也能够精准提供。一些人的体检报告、内脏、骨科的彩超图片被泄露,成为他人窥伺、意淫的对象;还有妇科、精神科医疗报告被非法公开,被肆意点评、嘲讽。产科、新生儿科更是医疗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医疗信息贩卖黑产的另一个特点是,暴利驱使之下,不法分子更加胆大妄为。记者调查发现,医务人员贩卖信息获利空间巨大,比如每条产妇信息售价50元。在一起案件中,医院产科主管护师韦某向一家保健按摩中心出售产妇健康生理信息500多条,每条信息可获50元或60元报酬,客户后续办卡消费,韦某另外获得10%的提成。韦某轻轻松松就大赚一笔,并且此类案件查处困难,查处概率低,如此高利润和低风险,不仅使医院极易出现“内鬼”,一些商业机构也更加敢于铤而走险。
应对暴利的最好方式,是监管给予对等“暴击”。对于盗取医疗数据的黑客和买卖医疗信息的机构,处罚要让他们真正感到威慑力,从而觉得不值得冒险。对于泄露医疗信息的“内鬼”,不仅要给予经济上的处罚,还要列入重点监管名单,禁止其接触敏感医疗信息,甚至将其开除出医疗队伍。此外,医院出现信息泄露事件,院长和相关科室主任等领导也要承担责任,只有从处罚到事变成处罚到人,方能大幅提升医疗机构强化信息保护的力度。
除了加大打击力度之外,强化技术防护和实施全链条监管等举措同样不可少。从患者挂号到病历归档,每个环节得时常检视并封堵漏洞。比如医生查阅敏感信息资料要实名认证,数据传输要自动加密,信息不可复制和下载等。此外,应盯紧第三方合作商,如对修电脑和安装软件的人员也需强化监管,避免他们暗中动手脚。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品在医疗系统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医疗隐私保护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打击贩卖医疗信息行为、封堵医疗信息漏洞,已越来越拖不得、等不起。只有加大打击力度,升级防控技术手段,方能进一步织密织牢医疗信息防护网,让民众不再受到医疗信息泄露带来的困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