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河南博物院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量游客,3日晚,河南博物院发布郑重声明,表示馆方注意到有不少观众因在第三方平台购买所谓讲解加门票服务导致无法入馆,此类现象已严重影响公众合法权益和良好参观秩序,馆方已委托法律顾问予以取证。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的不断升温,不仅让博物馆的门票“一票难求”,就连博物馆的讲解员也“一员难求”,致使不少游客不得不聘请非馆方讲解员提供讲解服务。
但问题是,目前有不少非馆方讲解员,由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因而讲解不专业现象十分普遍。比如,有的讲解员因知识不专业而出现“戏说”,在讲解过程中穿插大量未经考证的“秘闻”“传说”“野史”,致使历史被歪曲,游客被误导。加之,一些非馆方讲解员漫天要价,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则更是加剧了博物馆非馆方讲解的乱象丛生。非馆方讲解成了“野讲解”,这显然不是博物馆讲解的正确打开方式。
防范“野讲解”混入博物馆还需有“正解”。一方面,文旅部门应严把审核关、准入关,不妨从专业面试、查看资质、核准收费标准等方面入手,让专业的非馆方讲解员进入博物馆充当讲解员,切忌不管不问,任凭“野讲解”混入馆中,既“戏说”历史,更“戏弄”游客,而让游客的体验感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博物馆除了需要培训一大批馆方正规、专业的讲解员外,不妨通过组团培训的方式,扩大非馆方讲解员队伍,构建多元讲解服务团队,让非馆方讲解员也能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一旦遇上博物馆讲解员供不应求时,就能让这些非馆方讲解员“叫得来、用得上、讲得好”,从而切实缓解博物馆讲解员“一员难求”困境。
此外,博物馆也需要“官方指导”。比如,针对博物馆馆方讲解员“一员难求”问题,2022年8月,北京市文物局曾发布关于规范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在本馆讲解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博物馆可以允许社会团体、个人在馆内开展讲解服务,制定相关管理办法,通过事前培训、备案、事中事后监管,对讲解员、讲解词进行审核把关,规范讲解秩序,确保向观众传播科学、准确、正确的内容和价值观。这一“官方指导”,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当然,遏制“野讲解”也需要游客的积极参与。比如:游客在选择非馆方讲解员时,除了了解收费信息外,也要详细查看非馆方讲解员是否具备相应资质,以及挂靠单位、个人身份证明等重要信息资料,做到心中有数。一旦遭遇纠纷,可以找到单位、找到人进行维权,不至于“维权不知道找谁”。切忌不管三七二十一,管他专业不专业,任凭“野讲解”既“戏说”历史,又“戏弄”自己,而助长博物馆非馆方讲解乱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