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莫让学术成果成“人情馈赠”

字体:
2025-05-13 09:18:00 来源: 红网 徐林生

  近日,因发表14篇SCI论文,并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刘某乔受到广泛关注。5月10日,重庆大学发布通报称,经调查,刘某乔系学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之女,刘某华安排刘某乔参与了其本人部分署名论文和专利的研究工作,存在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通报明确,经研究决定,给予刘某华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按相关程序撤销刘某乔获得的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5月10日 光明网)

  此前,据封面新闻报道,针对网友质疑,记者以“刘某乔”为关键词分别在“谷歌学术”搜索和中国知网搜索看到,自2016年11月8日至2023年6月2日,有13篇SCI论文作者有刘某乔名字,均非第一作者,其中有11篇出现刘某华名字;有14项发明专利包括刘某乔,均非第一发明人,其中有12项第一发明人为刘某华。

  上述重庆大学通报表明,刘某乔的所谓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实为“挂名”,均由其父刘某华一手操办,属于在学术成果署名上搞“馈赠”,有悖学术诚信,父女俩双双被学校通报处分,乃咎由自取。

  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违规在学术论文上署上近亲属名字,不时见诸媒体。但像上述事件涉及如此多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且溯及涉事人初中就读阶段,实属罕见。属于典型的“学术资源代际传承”现象,凸显了涉事者对科研伦理认知的严重扭曲,以及对学术道德底线的公然践踏。

  学术论文署名不当,是学术不端的常见表现。这不仅破坏科研成果的贡献归属规则、侵蚀科研公平机制、损害个体学术声誉,还会形成“学术近亲繁殖网络”、诱发“破窗效应”、扭曲学术伦理导向,最终导致科技生态的全面退化,动摇学术共同体根基‌,值得高度关注。

  事实上,无论是国家有关部门还是科研院校本身,对科研项目立项及学术成果署名均有指导性规定,申报单位还须签署诚信承诺书,承诺不存在利益输送等违规情形。但是,这种规范措施的落实,更多的是依赖当事人自觉行为,缺乏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署名人是否有近亲属关系无需特别说明,即使作者之间有“父子兵”,外人也不得而知。

  因此,为杜绝学术成果署名乱象,笔者建议设立署名人(作者)近亲属关系强制公开制度。即署名人之间不管排名谁先谁后,只要作者有近亲属关系,就必须如实在相应署名后面标注说明,否则,直接按学术不端处理。这样,既可有效震慑学术成果搞“挂名”现象,还可积极回应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关切,切实维护科研活动的公信力,一举多得。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黄泽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