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全省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嘉兴召开。省委书记王浩用一天时间,带队深入嘉兴海宁市、桐乡市调研并出席现场会。
会上发布10个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案例。这些案例从基层走来,带着泥土气息,充满群众智慧,是“千万工程”持续深化过程中真理思想与群众实践结合的最新产物。
作为“千万工程”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二十年多来,浙江将乡村的“脏、乱、差”转变为“强、富、美”。当下,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是浙江要肩负起的全新使命。因此更要激发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基层创新的探路和示范价值,将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推广。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浙江答题思路清晰而坚定: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坚持一体谋划、以城带乡、因地制宜、守正创新、以人为本,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打造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样板。方向既定,步履铿锵。以嘉兴“六改六融”机制为代表的基层创新,正生动描绘着城乡双向奔赴、融合共富新图景。
城乡融合的梗阻,在于要素流动不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这就需要打破束缚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在城乡间更高效地“流起来”、“活起来”。例如,嘉兴秀洲区首创“进城农民登记备案制度”,让进城农民实现“户籍留村、服务进城”,嘉兴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一块地”集成改革,实现土地资源在城乡间高效配置。
城乡融合不是简单拼接,而是要创造“1+1>2”的新价值。这需要从单一“建设思维”转向长效“运营思维”,重构城乡产业价值链条。桐乡马鸣村联合13个村落打造“桃花岛”景区,年旅游收入突破1800万元;平湖曹桥街道马厩村精准识别并放大“人无我有”的独特资源——水系资源与运动文化,将沉寂河道转化为运动天堂,每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成功重塑乡村价值……
城乡融合的成效,最终要落脚到人的感受上,体现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上。在嘉兴,濮院时尚产业、海宁“大桃园”项目,正吸纳大量本地劳动力就业。舟山和淳安、龙游、景宁“一市三县”正试点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让农民就地就近过上高品质现代生活。十大案例中,余姚市建立的城乡一体长护险制度,实现城乡失能群体“待遇同享、服务同质、管理同标”。
从嘉兴“六改六融”的机制探索,到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的生动实践,浙江城乡融合之路,正由无数基层创新点亮。这些创新,源于对“千万工程”精髓的深刻领悟,源于对“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坚定践行。展望未来,广大基层还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更加注重守正创新,实施更多“小切口、大牵引”改革举措,孕育更多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基层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关系新格局提供鲜活浙江样本。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