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时钟里,35岁通常被人视作一个“分水岭”,成了最敏感的那个数字,35岁被裁员、或者找不到工作,都成了家常便饭。让企业取消年龄歧视,真的很难吗?最近,新周刊等媒体再次关注起职场“35岁”现象。
35岁何以成为一道“坎”?这其实是主客观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中明确,公务员报考年龄上限为35岁。但35岁真正上升为集体性的年龄焦虑,主要源于方方面面“僧多粥少”的矛盾,以及“功利主义职场文化”的推波助澜。因不理性竞争加剧,一些企业就会对35岁以上职工的优点“选择性失明”,创新力不足、精力下降、家庭牵绊多、性价比不高等缺点就会被放大,进而将他们简化成负担和成本,而非资源和价值,将35岁视为“招聘门槛”或“毕业时间”,形成相应的年龄歧视。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加剧各类不公、资源浪费,抑制创新活力和社会潜能的释放,禁锢发展与进步。在这种背景下,当前,破除“35岁”魔咒,呼声愈发强烈。
今年两会期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废除35岁就业门槛,保障平等就业权利,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在一些国考和省考的公告里,部分招录条件年龄放宽至40岁。有企业敢于“逆势”而行,面向全球35岁以上人才开启专场招聘。
真正的坎儿存不存在,从来都不在年龄本身,对个体而言,在于自己是否有无可替代的能力;对企业而言,在于是否陷入低效内卷的泥潭,致使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对社会而言,在于是否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是社会的主角,“以人为本”永远是社会最坚实的底色。若能认识到这一层,并付诸实践,那35岁这道坎不仅能跨过去,还能成为一个新起点。
年龄歧视的违法成本要进一步提高,企业要真正看得见“35+”人才的经验沉淀与独特价值,构建“活态”职场,社会不仅该激励企业主动拥抱“35+”人才,更要优化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为他们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大舞台。当然,每一个“35+”个体,也应该争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克服本领恐慌,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实现个体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归根结底:35岁这道坎,需要全社会同心协力,共同迈过!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