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十五年的援青实践,有效激活了海西州的文旅经济,拓宽了文化传承的渠道,并通过互动项目承载了民族团结的情感。这场山海协作,不仅为海西注入了温度、活力与生活气息,也为当地培育了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其亮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让资本更有温度。浙江援青以“文旅+”为抓手,以人文视角重构旅游生态。浙江资本的注入,体现在对生态和民生的双重尊重上。在茶卡盐湖、天峻百湖沙漠等关键项目中,生态保护被置于开发之前。设立暗夜保护区、采用环保设计等措施,确保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价值。同时,资本推动牧区粗放牛羊肉加工向精细化、品牌化升级,始终将满足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实现了资本服务民生、促进地方发展的目标。
二是让文化更具活力。与中原和东部地区相比,青海文化特色优势体现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文化的活力需要深度的文旅融合来实现。德令哈超越“荒凉的城”的刻板印象,借海子诗歌节淬炼出“诗与远方”的浪漫IP;冷湖镇则从废弃石油遗址中生发科幻基因,火星营地与工业遗产旅游吸引着新一代探险者。这些实践有力证明:深度挖掘本地文化特质并与旅游深度融合,是释放文化吸引力、塑造差异化竞争力的核心路径。
三是为文旅注入烟火。海西文旅项目的烟火气,源于对当地生活的真诚融入,形成了真实的利益共享机制。格尔木六子湖畔将游乐项目与村庄紧密连接,游客与村民互动频繁。项目设计避免形成“景区孤岛”,而是让游客住进牧民的农家乐、品尝藏家美食,使旅游收益真正惠及当地百姓,增加了牧民收入。这背后,是援青团队对“旅游+民生”关系的深刻理解,通过项目牵引带动地方发展。
浙江援青的实践证明,有效帮扶不是资源的单向输送,而是浙江与海西两地文化、发展逻辑和百姓情感的深度交融。投资带着温度、项目扎根生活、文化自信觉醒,“海西明珠”才能在西北环线上持续闪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