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我从浙江大学获得一个重要采访线索: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团队发布重要成果,成功破译猴子大脑神经信号。
采访时,一只机械臂神奇地模仿一只猴子的四种手部动作,令人惊叹。当时,脑机接口尚属陌生概念,我用电影《阿凡达》中的科幻场景描述“意念”,编辑给稿件取了一个前卫的标题《用意念操控假肢》。
如今,“用意念操控假肢”已成为一个相对常见的场景,它出现在重大体育赛事的开幕式上,也出现在各种新闻报道的画面之中。十多年来,从动物实验到步入临床试验阶段,脑机接口的飞速发展,可谓水到渠成。
这不仅因为,它聚焦生命健康领域的重大难题,为攻克癫痫、帕金森病、渐冻症、抑郁症等疾病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果。这也因为,计算机、神经外科、材料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快速发展,为脑机接口的基础理论、应用落地都提供了学科交叉的厚实土壤,给了我们面向技术前沿的底气。
可以说,脑机接口的未来,是学科融合、产业融合的未来,它的广阔前景值得我们期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廖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