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小时的访谈里,黄荷凤院士时而用有力的手势强调观点,时而蹙起眉头谈及科研困境,她的率直与坦诚毫无保留地展露在言语间。面对这样的医学大家,记者抛出了三个当下热议、充满网感的问题,试图探寻她的独特见解。
记者:作为生殖医学专家,您如何看待生育率下降的问题?
黄荷凤:当下人口趋势呈断崖式下降,但必须纠正一个误区:辅助生殖不是提升出生率的“特效药”,它本质是为不孕症患者提供的医疗手段。想真正提高生育率,关键要抓两点。一是倡导适龄生育观念。现在社会普遍存在认知偏差,过度推崇“晚婚晚育”,却忽视了女性20~28岁的黄金生育窗口期。现在高龄孕产妇的增多,直接导致妊娠并发症和出生缺陷风险显著上升。二是遏制非必要流产现象。人工流产是女性生育力的“隐形杀手”,建立完善的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科学的性教育,迫在眉睫。
记者:作为医生,同时又是培养医生的老师,您觉得AI会取代医生吗?
黄荷凤:AI不是医生的对手,反而像一面镜子,督促我们精进专业。不过,这一切都建立在医生自身扎实的知识储备上,要是连诊疗指南都不熟悉,无法辨别AI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那确实容易被时代抛弃,那些“东郭先生”式的医生,更会面临巨大冲击。
AI目前的知识都是人类赋予的,它能整合信息,却无法突破创新。所以,人的创造力在医疗领域依旧无可替代。其实我早就将数字化工具融入工作,出差、坐诊都带着电脑。不过我的学生曾经因为用电脑查资料被患者误解“不会看病”。相信随着AI普及,这样的质疑会越来越少,未来的医疗模式也会因为AI而改变。
记者:眼下正是高考录取季,这几年对医学专业,家长和孩子都表现出一种复杂情绪,您想对选择当医生的考生们说些什么?
黄荷凤:医学生的求学路确实不易,教科书堆得比其他专业都高,学制也更长,而且医学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学科。但成为医生,是一份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备受尊敬的崇高职业。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医生恰恰能满足这一点。
选择从医的孩子,往往兼具智慧、人文素养、体力、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些闪光点汇聚一身,还有什么不值得坚定前行的呢?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